52创业知识分享网

分享花呗|白条相关的小知识及使用技巧

墙裂推荐(原创 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又是“别人家农村”)

花白达人    2022-12-08    330

原标题: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又是“别人家农村”

文| 徐媛

近日,山东聊城一对返乡创业的90后小夫妻火了。

夫妻俩来自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2019年,他们回村一个种辣椒,一个卖辣椒,成为地地道道的辣椒专业户,年入50万余元。

与返乡创业动辄挣个上千万的新闻相比,这样的事例不算什么。但“90后夫妻”、“年入五十万”“在外干一天不如回村一天”这样的字眼,还是狠狠地击中部分年轻人,心头满是羡慕嫉妒恨:

又有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边享受农村的诗意和悠闲,一边把钱挣了。

1.

就在前几天,河南一女子16年月薪涨60倍,存40万回农村,引起广泛关注。

女子和丈夫一起坐在镜头前,一脸幸福的笑容。返回农村后,丈夫用一年时间将破旧的砖瓦房改造成为别致的小庭院。一家三口的农村生活简单而缓慢,下地劳作,割麦挖蒜,种花种草,养鸡养鸭,优哉游哉,羡煞了屏幕之外的一众年轻人,视频获得了上百万的点击量。

相关视频截图

类似这样的视频,在互联网平台上数不胜数。农村,俨然成为互联网的流量密码。

农村网红博主一个个应运而生,成为流量爆款。他们展现的农村图景,无论是钟灵毓秀、山水怡人,还是粗犷鄙陋、原始气息浓厚,都让年轻人神往不已。

一些人索性将心动变为行动。根据农村农业部数据显示,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到1010万人。这两年大环境更加艰难,奔赴农村的年轻人怕是只增不减。

有人说,年轻人的这波返乡,跟流行十余年的“逃离北上广”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更具一种创业精神。

他们逃离城市,不仅仅是为了逃避压力,更是看到了很多人在农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成功,实实在在地赚到了大钱。

2

这几年,乡村从不缺乏创业成功的故事。

往远一点说,比如最早走入大众视野的乡村博主华农兄弟。凭借土味吃播的乡村烹饪方式,把一群胖乎乎的竹鼠,吃成了人见人爱的网红,自己也一跃成为知名博主。而在竹鼠被禁养之后,他们承包了全村的土地,凭借以往的粉丝基础,帮村民带货。光在2020年,华农兄弟就帮乡亲卖出了380万斤赣南脐橙,成功地东山再起。

华农兄弟

同样帮乡村成功带货的还有湖南姑娘曾庆欢,百万粉丝心中的“心宝”,通过短视频,她帮助乡亲售出上万斤滞销水果,帮工厂卖出十几万斤糍粑,一年为家乡带货4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在她成功带火当地腐乳后,货单源源不断,家乡建立腐乳厂,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

网红博主心宝

除了直播带动农产品销售,还有人拍短视频传承非遗文化,销售以非遗工艺制作的产品,促进家乡妇女就业。也有人回乡村开农场,开农家乐,把乡村旅游搞得风生水起。

他们创业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成功的路径却大同小异:回乡,架起镜头,卖货,带动乡民发家致富。

在他们的故事里,“举起手机,改变家乡”,是肉眼可见的现实。

反观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日益反感竞争白热化的工作,不甘于做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他们渴望更广阔的舞台,更完整的自我实现机会,和谐而富有创造力的生活。这些乡村创业成功的故事,成为其治愈精神内耗的良药,也为他们打开新的可能。

然而,光鲜亮丽的成功,只是返乡故事的A面。在一众成功者之外,也有不乏失意者和迷茫者。

3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位山西返乡创业者刘彩虹的故事。在外不乏创业经验的她,在家乡一口气种了350亩花椒。

3年时间,她陆续投入300多万元,花光了积蓄,还贷了款,最后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为自己的花椒基地输血。

有这样经历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他们中有的没有刘彩虹这样的大投入,返乡创业第一步,常常是从种自家自留地开始。但习惯城市生活的他们,很难受得了在烈日下长期劳作的苦,也受不了没有文娱活动、没有社交的孤独生活。山里的花草树木很养眼,但看多了也会觉得无聊。

资料图

更重要的是,种地带来的收入相当微薄,他们得开辟新的收入渠道。自媒体是首选,做出流量后,可以带货土特产。但大火的几率不高,不温不火是常态,靠做自媒体接单广告更是困难。

这些返乡年轻人说,真选择创业这条路,在农村的焦虑不比在城市少。

做自媒体的,每天的心情被流量左右。带货土特产的,得绞尽脑汁想直播营销方案。种植农作物的,得从头开始学习专业种植技术,经验不够,分分钟踩坑,稍不留神,所有辛苦付之一空。

迟迟不见起色的创业,日复一日的冷清和孤独,让他们产生新的逃离想法,只是这一次,是从乡村逃离到城市。

4.

托尔斯泰有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有人说,这句话有时需要反过来说,比如,不幸的人都是相似的,成功的各有各的幸运。

放在返乡创业上面,显然后者更适合。

分析返乡创业成功者,他们各有各的优势。

比如新闻开头提到的山东聊城的90后夫妇。他们的辣椒事业做得风风火火,村里8090后全部返乡就业,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基础:他们村本来就是一个传统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好,还有一个很有想法的村支书。

为了劝年轻人留下,村支书做了很多工作,不仅是思想上动员,还在村里建立一个农贸批发市场,扩大了销路,这才吸引年轻人回乡。

村里的年轻人与其说是回乡创业,不如说是回乡就业,没有既有的产业和技术基础,没有一位热心的、有能力的村支书在前铺路、穿针引线,单凭年轻人的一腔热血,很难在短期内干出令人艳羡的成绩。

同样,对于华农兄弟、心宝这类带货能力超强的博主而言,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流量的扶持,但也自有法门。

首先在于他们出色的视频创作能力,能够创造出生动、令人印象深刻的视频内容;

其次,他们销售的产品,非常具有地方特色,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差别化需求,容易在互联网上出奇制胜。

同样深谙此道的,还有浙江的网红博主麻功佐,他之前在网上卖服装,没有赚到钱。他总结,要成功,就必须找到特色产品。他想到,家乡还保留着一种非常传统的养蜂办法,靠拍摄这种古法养蜂,他带火了家乡的蜂蜜,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帮助家乡蜂农增收400多万元。

资料图

类似的还有靠非遗项目走红的创业者。他们本身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既能通过视频讲述产品的锻造过程,用精致的画面和历史悠久的文化,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也能调动村里的手艺人进行集中生产,促进经济增收,成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有的靠特色取胜,有的成功则离不开区位优势。那些把乡村旅游搞得有声有色的年轻人,大都是位于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乡村,可以承接有休闲需求的城市居民。

除此之外,创业成功,往往还要有便捷的物流,可持续的产业链,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意味着,创业不是靠个体能成的行为,而是需要一批人协同作战。

因而,创业成功的地区,一般都有政策的扶持,全村乃至全县的投入和配合。

之前在新闻中,我们看到有年轻人去农村承包土地种南瓜,结果南瓜被村里的老人组团偷光,警察都管不住,眼睁睁地看着所有投入打水漂。可见,乡土创业,若不能发动村民参与,不能形成集群优势,周围没有浓厚的商业氛围,光靠创业者是孤掌难鸣。

返乡失败者的共同点还有:缺钱,缺技术,缺特色产品,缺基础设施、缺合作资源……要靠创业者从零开始去挖掘、打造一个产品,搭建产业链条和合作体系,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非常人能及。

资料图

5

可见,返乡创业,并不是一个童话故事,也并不一定能成为年轻人的救赎。

没有优势和资源,贸然回到农村,说不定是另一种焦虑的开端。

但不管怎么说,农村都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选择,一条挥洒青春热血、自我实现的路径。

有人说,不把返乡创业当成一根救命稻草,而是把它当成一种生命实践的话,也不妨一试。

作为个人选择,是走,是留,全在自我考量。

但作为一项公共政策,要让年轻人留在农村,振兴家乡,光靠讲故事是不够的。

成功不会自动降临在每个人身上。除了个人的努力外,它还依赖于很多外在的要素。

像新闻里那位村支书一样,先把成功的要素备齐,把路打通,年轻人回乡,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如果有得选,谁不想一边挣钱,一边拥有诗和远方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12233.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