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创业知识分享网

分享花呗|白条相关的小知识及使用技巧

墙裂推荐(天下长河:盘点五千年来华夏民族擒缚黄龙的历史)

花白达人    2022-12-08    419

#天下长河征文#

黄河出桃花峪,再向西便进入了广袤的华北平原,在这片平原上,再无山脉沟壑可限制黄河,这条黄龙便如脱缰的野马,肆意泛滥。

每次泛滥过后,总会在原有的河道及两侧淤下大片中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形成万亩良田,在这片黄河的馈赠上,华夏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这也是母亲河的由来。

但是,随着中上游泥沙的淤积,黄河的河床也会逐渐被抬高,在上古时期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泥沙淤积到临界值,再碰上汛期,黄河就会泛滥,黄河水便会自行寻找合适的途径奔向大海,途中摧枯拉朽,裹挟着不计其数的生灵。当然,原本的河道便会再次形成肥沃的土地,供幸存下来的生灵继续繁衍生息。

在蒙昧时代,这种轮回年复一年的上演,华夏先民在华北平原用繁星般的人类遗址谱写着这段历史。直到禹王出世,他带领着华夏先民第一次对黄河发起了挑战,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告诉后人,什么叫:人定胜天!

一部中华史,半部在治黄,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繁荣衰败与黄河总是息息相关。

战国

不知道大家看西周的地图时会不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周王室都可以在幽燕建立燕国,更近更富庶的河北平原却是空白一片?

不是周王室把这块地忘了,而是当时的河北大地正在被黄河肆虐,据《汉书·地理志》、《汉书·沟壑志》、《水经·河水注》、《山海经》、《禹贡》记载,当时黄河在河北共分裂出三条支流。

《汉书·地理志》、《汉书·沟壑志》、《水经·河水注》记载的黄河支流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向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古宿胥口河道出现分支,宿胥口东北流至今天濮阳县西南长寿津,继续北上至今馆陶县东北,经高唐县西南,至东光县西汇合漳水,从黄骅县入海。

《山海经》《禹贡》所载下游分支从宿胥口转向北,经今天的内黄、魏县、曲周、广宗等地,至河北深县,《山海经》河道从河北深县继续北流,经安平、蠡县,至容城向东,经霸县在天津市附近入海;《禹贡》河道自深县向东流,在今沧州以北入海。

三条下游分支中,《汉书·地理志》河道是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存在的河道。这几条河道长期霸占河北大地,本可以养育数百万人口的土地因黄河泛滥荒无人烟。直至战国中后期,大量诸侯国被兼并,兼并后的诸侯有了强大的国力,才陆续开始了对黄河的治理。

但是战国时期的河堤修得非常宽,达数十里,黄河在这数十里的范围内肆意奔腾。河堤内荒无人烟,几乎就跟拉两条警戒线一般。

西汉至新莽

可随着中上游的泥沙不断在下游堆积,到了西汉时期,曾经宽达几十里的河堤也逐渐被泥沙填塞。

西汉名士贾让在《治河三策》中记载:“从黎阳北尽魏界故大堤,去河远者数十里,内亦数重,此皆前世所排也”。西汉时期“陿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

战国时期河水尚有数十里空间可以摆动,西汉年间则被限于狭窄河滩之内 ,河水携带的泥沙迅速堆积下来,很快形成 “河水高于平地”的地上河之势。

而常年的淤积也在战国大堤内淤下了肥沃的土壤,大量民众在此开耕荒地,并于堤内再筑堤坝、引水灌溉,进一步压迫黄河河道,加剧了黄河险情。

从汉文帝时期开始,黄河便开始决口改道,最大的一次发生在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瓠子口(今濮阳西南),河水注入巨野泽,经泗水夺淮入海。

终西汉一代黄河共决口11次,整个黄河下游屡次被冲成泽国。生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当时的朝廷对次并无有效办法,只能缝缝补补。

西汉末年,名士贾让针对这一情况提出治河“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迁徙受黄河威胁地区的百姓,然后人为决开河口,使河流向北进入渤海。此法虽然会蒙受巨大损失,但可使黄河在长时间内安稳平静。

中策是开渠引水,一方面分洪,另一方面也可利用黄河水发展生产、航运。

下策则是继续缝缝补补的政策,年年修补旧堤。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贾让的上中下三策其实都没有长久的效果,黄河下游泛滥的本质是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势平坦,导致上游从黄土高原冲下来的泥沙在下游淤积,长此以往河床抬高,必然会引发决口。即使用贾让的上策人工决河,数百年后还是会泛滥改道。

但是贾让所提三策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史实记载的系统的治黄方略,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可惜很快西汉王朝陷入混乱,治河被搁置,王莽篡位后,黄河在河北大名再次决口东流,王莽为保护自家在大名的祖坟不被河水淹没,居然放任黄河决口不去治理。再往后天下陷入绿林赤眉起义。一直到东汉建立,黄河才迎来历史上第一次大治。

东汉

光武帝完成统一后,华夏再度由乱变治。又经过光武帝、明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后,人口暴增,国家繁荣。汉明帝见黄河数十年来无人治理,经常决口泛滥,遂令王景主持治河大计。

此次治河规模宏大前所未有,王景动员数十万人丁,修建了一条从今天郑州到山东东营的千里黄河大堤,同时清理河道淤积,将弯道改直、挖除河道中的石滩,利用低洼地形分洪滞洪,更是创造性地采用: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 之法。

简单说就是在黄河缕堤(临河的小堤)每隔十里修一水门,引黄河水在遥堤(离河较远,用于防范特大洪水的大堤)内放淤固滩。然后再利用地形将放淤后的清水引入黄河河道,极大缓解了黄河泥沙淤积的情况。

王景的治河工程历时两年,耗资百亿钱,非大一统之盛世不可为。此次治理后800年间黄河虽偶有决口,却再无改道之大患。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治河经验,功在当代,利惠千秋!

唐末五代宋金元

这一时间段中原大地军阀割据,藩镇林立,各方势力都忙着争权夺利,对黄河的防治没心情也没能力。也因此在这一段时间黄河的不稳定性再次强化,自唐末至北宋前中期,决溢次数达95次,决口地点主要集中在今浚县、滑县至濮阳、清丰一带。其中著名的决口分别发生在:944年,河决滑州,淹没曹、单、濮、郓等州,水流汇入巨野泽,将其扩展为梁山泊。1019年,河决滑州,河水流经澶、濮、曹、郓等州,注入梁山泊,东南流向泗水、淮河。1028年,河决澶州(今濮阳西),1034年再次在此决口,并冲出一条新河道,名为横陇河,其走向从濮阳东北流,经今聊城、临清,至惠民、滨县以北入海,这条河道维持了14年。横陇河出现后,原来河道被称为“京东故道”。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口于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北流,黄河再一次大规模改道,自商胡埽经今清丰、内黄、大名、馆陶、清河、南宫、枣强、冀县、衡水、武邑等县,至天津以东入海。

嘉祐五年(1060年)黄河决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河水又向东北奔流,经一段西汉黄河故道后,入汉代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

在这段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频繁决口,每两三年即有一次决口,每三四十年发生一次大改道,时而北流,时而东流,始终没有稳定在固定的河道中,大致以澶州、濮州为顶点,在北起太行山,南到淮河方圆千里内摆动,水过之处,田庐荡然无存。

而本应该担负起治河重任的北宋政府却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朝堂之上,一群相公对于究竟是保北流堵东流,还是保东流堵北流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形成了党争之态。这场架吵了几十年,皇帝都从宋真宗换成了宋神宗,两派还是没争出个结果,皇帝也不知道该听谁的。直到元祐三年(1088年)回河东流,五年后河决内黄,再次北流。此后北流、东流并存,黄河下游河道一分为二。

靖康之变后,宋将杜充为抵御金人追兵,人为扒开今天滑县李固渡的大堤,导致黄河决口流向东南,经濮阳、东明、鄄城、运城、巨野、嘉祥、金乡流入泗水,再由泗水夺淮入海。

此次黄泛区地处宋金交界,两国谁也不愿多管,长期无人治理导致1168年河水再次在李固渡决口,并冲出一条新道,由李固渡经今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虞城东北、砀山北、萧县北,至徐州与旧道合,并于邳县东南汇入淮河。

金国末年,蒙古人南下,为攻陷归德府,扒开凤口池,黄河水流夺入濉河河道。

南宋端平入洛时,蒙古人为阻滞南宋后勤,再次人为决河,决口地点在开封北20多里的寸金淀,河水南流,经封丘、开封、杞县一分为三。主流经太康县东进入涡水;另外一支经陈留、杞县、睢县循金末河道,由徐州入泗水,这条流路即古汴水所经之路;第三支从开封向南,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黄河水道夺泗、夺涡、夺颍,最后入淮,将河水的足迹推向黄淮平原的西缘。

元代黄河下游长期汴、涡、颍三流并行,以汴道为正流。

到了至正十一年,元朝终于想起来自己作为大一统王朝还有个必须要做的副本没做。

治河!

由宰相脱脱的主持,汉人贾鲁负责,征发民夫十五万,军士两万大举治河。贾鲁身为工部尚书,不辞辛劳,往返数千里实地考察黄河水情,勘绘舆图,提出堵塞决口,同时疏浚下游河道,挽河回故道的治理方略。

半年后,一条经今封丘南、开封北,穿行东明、兰考之间,绕商丘北、虞城南,过夏邑、砀山之间,经萧县北,自徐州入泗水,循泗水入淮的河道形成,这条河道也被称为贾鲁河。贾鲁河的治理尚称成功,不但短暂地结束了数条河道并流的局面,且根据水情设计了功能不同的堤埽。

可是在治河的河工里有一个叫韩山童的,还有一个叫刘福通的,这二人在黄河淤泥中挖出了一尊只有一只眼睛的石人。

红巾军起义爆发,天下大乱。元庭自此疲于应付遍地烽火,贾鲁的治河工程很快就荒废了。

明朝

明朝洪武年间黄河决口,夺颍河为干流,当时人将其称为“大黄河”。此时贾鲁河还保持一定水量,固有“小黄河”之称。

随后的百余年间,黄河下游又多次决口,一支决口后东北冲向张秋运河;另一支东南流,分别夺涡河、颍河,而且贾鲁河仍有一定水量,黄河下游一分为四。

明代定都北京,但是国家的经济农业重心却都在南方,所以元朝时期疏浚的京杭大运河就成了明朝的命脉。

孝宗、武宗、嘉靖年间,白昂、刘大夏两度治理黄河,其中白昂治河工程要点在于维持运河水道,为此1490年在黄河北岸从阳武经封丘、祥符、兰阳、仪封至曹县筑长堤,以防河水北决入张秋运河。堵塞30多处决口,疏浚入濉、入颍、入运诸道以分洪。但是效果着实不咋滴。两年后河决,还是冲下张秋运河,阻绝漕运。

1494年刘大夏主持治河,他的治河核心仍然在于确保漕运,于是首先疏浚汴道、使黄河入涡河、入濉河、入颍各条水道,以便分减黄河水势,然后堵住张秋溃口,暂时保住运道。工程完成次年,开始陆续在黄河北岸修筑了两条大堤,以保运道。这半个多世纪的治河方略重点在于分流,而分流的目的与保运相关。

明朝人治河不像前代,顾虑太多 ,这样的情况在明人谢肇淛所著《五杂俎》中讲得十分清楚:“善治水者,就下之外无他策也。但古之治水者,一意导水,视其势之所趋而引之耳。今之治水者,既惧伤田庐,又恐坏城郭;既恐妨运道,又恐惊灵寝。既恐延日月,又欲省金钱;甚至异地之官竞护其界,异职之使,各争其利。

伤田庐、坏城郭、妨运道、惊灵寝四项之中,运道与陵寝至关重要,运河是南北物资交流的命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陵寝事关先祖祭祀,其地位也不遑多让,明祖陵即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明皇陵为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位于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此两处皇陵都位于黄河河道所经之处,既要治理黄河,又不能阻断漕运、惊扰陵寝,这一切使治河变得十分棘手。

因此明朝前中期对黄河的治理重点都基于保运,并不敢大治,黄河水患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到了嘉靖年间,黄河的四条河道除经徐州夺泗入淮一条流路之外,其他分支几乎全部塞阻,干流一线更不可能承受黄河全部来水,决溢更为严重。

潘季驯针对泥沙淤积严重的情况,在夺泗入淮水道,创造性的采取“束水攻沙”之策,逼近河道修筑堤防,通过增加水流携沙能力而减缓沉积。这一举措虽然不能彻底解决泥沙淤积,但是却结束了自金代以来黄河下游多股并存的局面,这条由潘季驯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当代地图上所标识的“废黄河”或淤黄河。

元明清三代首都北迁,经济重心南移。统治者治黄则多着眼于保护漕运,不愿意耗费心力从全局上根治黄河,长久以来治黄工程一直处于一种修修补补的状态,漕运虽无忧,可生活在黄河下游沿岸的生民却一直备受黄河侵害。

“束水攻沙”之策虽奇,却并没有根本解决泥沙淤积,康熙年间,河堤随着泥沙的淤积而增高,河床渐渐高出地面,成为地上悬河。洪水时节,防御不慎,即成决口。而决口必然冲向运河,影响漕运。且当时正值平定三藩之战,治黄护漕保证平定三藩之后勤成了当时的重中之重。

康熙帝派工部尚书冀如锡亲自勘察河工,冀如锡回来报告,不仅河道年久失修,而且缺乏得力的治河人才。时任河督王光裕计划修的几项工程,大部分以钱粮不足未动工,此人根本不具备治河才能,有人建议撤销他的职务。在黄河、淮河、运河都存在严重问题,许多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康熙帝选择靳辅作为河道总督走马上任了。

靳辅上任河道总督后,用两个月的时间走访视察河道,随后一日之内连上八道奏疏提出现存问题以及自己的治河方略。在邯郸,靳辅遇到了陈潢,一首“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让靳辅甚为惊异,多番寻找下,靳辅陈潢得以相见,二人一见如故,靳辅当即引之为幕僚。此后的数十年中,靳辅陈潢二人通力合作,共治大河。

通过总结前人经验,靳辅陈潢二人认为治河应从全局出发,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强调治理黄河的重要性实际关系数省的安危,不能如过去只注意解决漕运的问题,而放纵黄河任意冲刷。

在治河策略上,靳辅陈潢主要采用前代“束水攻沙”之法,同时在上游修建减水闸,控制黄河流量,疏浚下游河道,清理淤塞,开挖新河,使黄、淮、运分流,分担水势。在施工过程中,靳辅是吃住都在工棚,严查工程质量,遇有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随即返工,对责任人是严惩不怠,除了杖责后枷号河堤,还要赔付返工的全部费用。

经过数年治理,黄河下游数年无决口之忧,漕运畅通无阻。靳辅晚年被人诬告入狱,可所做出来的成绩却让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康熙皇帝见识了靳辅留下的治河工程后,深觉靳辅冤枉,处理了诬告官员,靳辅虽复出,但心力交瘁,当年病逝,而陈潢已病死狱中。

靳辅陈潢死后,他的继任者于成龙、张鹏翮均沿用靳辅之法治理黄河,保证了黄河多年未有大患。可康雍之后摊上个好大喜功的乾隆,因财政问题,对黄河的治理又回到修修补补上,导致黄河下游的河道再次出现问题。

清咸丰五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兰考县西北东坝头)决口,河水先向西淹没封丘、祥符各县,又向东漫流于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为两股,一股出曹州东赵王河至张秋穿过运河;另一股经长垣县至东明县雷家庄又分为两支,这两股三支在张秋镇与曹州流出合为一股,穿越运河,经小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东出曹州的一股数年后即淤塞,剩下的那股就是黄河正流。这次改道结束了七百多年黄河夺淮的历史,河道转向东北,注入渤海。这次改道也被视为第六次大改道。

咸丰五年黄河改道之后,下游河道并不稳定,水流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今黄河的北金堤、南至曹县、砀山,东至运河的扇形地带自由漫流,水势南北摆动,正流无定,每当洪水陡涨,兰阳、郓城、东明等地决口无数。黄河下游河道迟迟不能固定,人为因素起了决定作用。一则太平天国起义,遍地烽火,朝廷无暇相顾。另一原因在于南北政治集团的利益之争,黄河北流,首当其冲的是河北、山东等北方之地,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代表北方利益坚决要求堵住决口,恢复南行;安徽、江苏等黄河南行之地的政治人物李鸿章等,代表南方利益,怎么可能送走祸水,又再次引回呢?他提出因势利导,维持北流。这番争论直至光绪年间才有了结果,终于着手在黄河新河道南岸筑堤,固定河道,南方政治集团获得最后胜利。光绪十年(1884年)两岸大堤全部完工,河道最终固定下来。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12315.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