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神探大战》:一脚油门轰到底)
注:本文有轻微剧透,未涉及核心情节
《神探大战》自然会让人联想到2008年在内地公映的高分港片《神探》(香港首映于2007年),两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里都有韦家辉。两部电影还有更多联系。从《神探》的陈桂彬(刘青云 饰)到《神探大战》的李俊(刘青云 饰),他们都是沦为社会边缘的“癫佬神探”——有多重人格、有看透人心的天赋;他们说着相似的名台词——人与怪物的关系;他们有相似的标志性动作——危急关头,用手比作枪形进行射击;以及尤为关键的是,刘青云都贡献了出神入化的演技,甚至《神探大战》的表演难度更大,刘青云下一个金像奖影帝很有竞争力。


由此,《神探大战》固然还有点《神探》的意蕴,但它并非《神探2》。如果说《神探》浓缩的是银河映像以及杜琪峰影像的特点,内敛、奇诡、精致;那么《神探大战》保留着奇诡,但风格上大开大阖、大肆渲染,将港片“尽是癫狂”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有点像是开车,《神探》是哪怕在枪林弹雨中行车都稳稳当当、开枪都讲究个枪法的张弛,《神探大战》则是一脚油门直接轰到底,机关枪伸出车窗肆意扫射。
更癫狂的《神探大战》大致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更癫狂的神探李俊。陈桂彬尚且有正常的居所、有偶尔正常的生活,李俊直接露宿街头,妻亡女散;陈桂彬有单独的房间写满案情,李俊只能密密麻麻地写在天桥底下;陈桂彬有看透人内心中阴暗面与脆弱面的能力,李俊多重人格上身,N个角色同时活在他的体内,他扮演他人的同时也进行着不容辩驳的案件推导……陈桂彬、李俊都是神探,也是孤独的疯子,而多重人格的李俊经常自说自话、自导自演,他更为偏执、暴躁和痛苦。在演绎上,李俊要更“放开”,这样的癫狂角色很容易失控,好在刘青云精湛纯熟的表演让角色显得可信。



所以,《神探大战》是一部将“尽是癫狂、尽是过火”体现得痛快淋漓的港片。作为一部合拍片,《神探大战》在保留港味的同时,能够迎合内地观众的大众化口味,虽然磕磕绊绊最终还是顺利过审上映。从《拆弹专家2》《怒火·重案》到《神探大战》,这两三年有口皆碑同时有票房的港片,都是遵循这一路径,亦是行得通的。
主题表达上,正与邪、善与恶、神与魔的两面性,亦是这几部合拍港片的共同点。《神探大战》中,李俊反复用德语念叨着尼采的那句名言“和怪物斗争,小心变成怪物”。电影中除了他这个神探以外,还存在一个动用私刑完成复仇的“神探”组织,指向机制之弊,当社会机制无法替他们伸张正义,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实现。可凝视深渊久矣,他们反为深渊凝视,终究也成为怪物。

如果《神探大战》的主题表达止于此,多少显得陈词滥调。韦家辉从这个惯常表达切入,抵达一个更发人深省的思考——“大恶若善,大邪若正”。那个只有李俊能够看到的超现实怪物,让电影挣脱写实具备神秘色彩。总之,电影况味十足,亦充满隐喻色彩。这是《神探大战》在影评人、影迷观众和文艺青年那里受到更多好评的原因,大家对隐喻总是浮想联翩,有可能是过度阐释,有可能是借电影浇心中之块垒。但无论如何,这是观众自己的事情,电影本身光明正大,不为那些解读承担责任。
到了电影最后一刻,李俊在镜面里显出的那个倒影相当悚然。它究竟想表达的是更可怕的反转,还是善恶就在一念之间?一脚油门轰到底,到大结局时还能稳稳刹住,韦家辉的功力还是了得的。
但也得坦承,《神探大战》不是那一种一流的港片,与《神探》的总体完成度要逊色不少。虽有文艺青年加持,《神探大战》豆瓣开分7.1分能够说明不少问题。一脚油门轰到底,节奏快到飞起,可也很容易失控。
若要挑刺的话,电影中的不足的确有不少。比如不太适合带着脑子看电影,毕竟逻辑bug不要太多,神探之“神”是体现出来了,电影中的一众警察智商几乎就没在线过,案件草草了结,导致冤假错案不少。除非是做隐喻解读,否则黄欣(李若彤 饰)率领的警队都快全员工具人了,除了没头脑、不高兴以外,办案时几乎就没使上劲。



《神探大战》是一部优缺点都特别明显的电影。“尽是癫狂、尽是过火”的背后,其实也可以说是“尽是失控”。对于强烈风格化的电影,优缺点常常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难解难分。可哪怕有缺点,《神探大战》都是那一类值得走进影院支持的电影。原因无他:每年内地上新的电影不少,但“尽是癫狂、尽是过火”味儿的电影屈指可数;相比那些四平八稳、始终以20km/h匀速前行让人昏昏欲睡的电影,《神探大战》这类一脚油门轰到底的片子,固然途中不免浮光掠影,但风驰电掣的感觉还是让人爽到了。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14561.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