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懂(【2020十大引领性技术】“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养殖技术)
点击右上方“关注”,免费收到“广西农业推广”的推送。感谢您的关注!
技术概述
“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技术是一种生态、环保、安全、高效的全新绿色养殖技术。在池塘中构建圈养装备,把主养鱼类放在圈养桶内养殖;通过圈养桶特有的锥形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废弃物经吸污泵抽排移出圈养桶、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在尾水分离塔中沉淀分离、收集后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废后的废水经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后再回流到池塘重复使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这种养殖技术,具备清洁生产、提升养殖容量,降低病害发病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饲料转化利用效率,养殖尾水回用、节约水资源等多重优势。通过该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广,为促进水产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引领性技术和示范模式。
图1 “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图
(一)技术要点
1.圈养设施建设。一亩池塘安装建设一组圈养设施。每组设施包括4个圈养桶、1个尾水塔和3个尾水处理桶等设备。上述设备均为标准件。圈养桶直径4m、高3m,上部圆柱形、下部圆锥形,总容积30方,由食品级PE材料制成,壁厚5mm。尾水分离塔直径1.8m、高1.9m,上部圆柱形、下部圆锥形,总容积6方,由食品级PE材料制成,壁厚3mm。尾水处理桶高80cm,容积1方,平底圆柱形。在安装圈养桶的区域加深池塘深度至正常水位线下3m,开挖土方可堆放在池塘其他区域以形成区域利于底层水草种植。采用不锈钢管支撑方式在指定区域安装圈养,并建人行通道。圈养桶底部安装110mm口径 排污管,连接到岸上自吸水泵后进入尾水塔,尾水塔连接三级尾水处理桶。圈养桶采用鼓风机+微孔增氧管方式增氧。
图2 “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技术现场观摩
2.动力配备。每组圈养桶配备1台4kw自吸式水泵,以及1台1.1kw漩涡式鼓风机。
3.池塘改造与管理。圈养池塘圈外挂生物刷2000个/亩,种植底层水草(100~120kg/亩),选择苦草等四季常青型水草,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80~100尾/亩以提升池塘以提升自净能力。禁止放养吃食性鱼类,养殖过程中,圈养池塘不施肥投饵,只饲喂圈养桶内养殖对象。
4.投资及产能。每亩圈养系统改造投入约6-8万元/亩,池塘单产可提升到1万斤/亩以上。
图3 圈养池塘自净能力提升处理
(二)技术特点
1.重要性。当前传统池塘养殖面临着养殖水环境劣化、病害频发、效益低下、尾水排放量大等诸多卡脖子问题,亟待向绿色高效健康养殖模式转型。具有清洁生产、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等多重优势的圈养技术,在池塘养殖模式转型当下,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2.先进性。圈养模式固废排出效率高达90%以上,是其他模式与技术无非比拟的,养殖固废资源化再利用,养殖水体得以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消耗,单位产品能耗低,使养殖更环保,其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圈养模式单产可达1万斤/亩以上,将池塘养殖容量提升4倍;单位劳动力产能提高,简化捕捞,节约劳动力成本,渔民养殖收益显著增加,其高效增收效果显著;实现清水养殖,产品药残和土腥味低,品质更髙,其提质增效效果显著;无论池塘大小、水源好坏均可安装,适合圈养的鱼类种类、规格广;直接利用养殖池塘,不额外占地,技术适应性广。
3.操作性。圈养池塘实现清水养殖,病害等风险大幅降低,使养殖管理等更加容易。圈养技术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容易上手。整体圈养技术可操作性强。
4.经济性。圈养池塘实现养殖尾水100%回用,池塘圈养模式单位产品耗水量仅为0.64 t/kg鱼,比散养模式节约80 %左右,单位产品耗电量仅为散养池塘的90%,节本和提质增效显著;圈养池塘经济效益较传统散养池塘提高约2倍。
(三)技术服务模式
主要技术应用载体及服务模式见下表。
集成示范
通过建设示范展示基地,集中展示该项引领技术,重点建设好枝江市渔丫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湖北茂源水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广西盛博渔业有限公司等示范展示基地,示范展示基地产量达到1-2吨/圈,产值3-6万元/圈,利润1-2万元/圈,达到显著示范展示效果。以湖北省为重点,以示范展示基地为龙头,带动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技术面向全国示范推广。
技术依托单位
(一)牵头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二)集成单位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中心、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咸宁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等。
(三)示范单位
枝江市渔丫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湖北茂源水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广西盛博渔业有限公司等。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头条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14821.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