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我们要明白每个阶段的孩子应怎么教育)
原标题:我们要明白每个阶段的孩子应怎么教育
☀ 定期推送传统文化课程信息, 传统文化新闻、 精彩善文, 传统文化用品、礼品, 传统文化修学书籍、音像等诸多优质内容,一站式传统文化学习资讯服务微信平台!构筑您的幸福人生!
我还发现,往往是当老师的能教好别的孩子,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甚至连当校长的也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原来我不理解原因,后来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老师都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比如小学老师只会用教小学生的方法教孩子,当自己的孩子上了高中后,还用教小学的方法教孩子,肯定教不好。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是用强硬的方法来管孩子,孩子上了初中你再用这种方法,就违背了规律,所以就不行了。反过来,高中老师的孩子上幼儿园时用教高中生的方法来教,也教不好。因为没有从整体上系统地研究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规律,所以好多老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你只是某个学段的老师,但你的孩子不光上小学,还要上初中高中大学,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成长规律,这都得明白。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整个成长规律大概有四个阶段,3岁以前是养性的教育,婴儿养性。3岁到13岁的幼儿园、小学阶段是童蒙养正的教育。超过13岁,或者超过10岁到18岁,这是青年养志的教育。那18岁以后成人是养德的教育。养性、养正、养志、养德,每个阶段不一样,在哪个阶段要进行哪个阶段的教育才对。
3岁以前塑造孩子的性格很容易,所以要想塑造一个好性格的孩子,必须在3岁以前进行,3岁以后再改性格就不好改了。3岁到13岁养正,做孩子的童蒙养正,这就好养,什么叫正?就是利他,也就是为善,善就是正。做到《弟子规》中要求的“入则孝”,为父母多想;“出则悌”,为兄弟姐妹着想。养这种正的最佳时机是3岁到13岁,《弟子规》是养正教育的最好读物。然后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你看《弟子规》是逐渐把人的心量扩大。先是入则孝为父母,然后是出则悌为长辈,为老师,为同学,为兄弟姐妹,后面泛爱众的范围就更多了,一下子把心胸打开了,一步一步是有规律的。
超过了十一二岁到了五六年级,就是精神的教育、灵魂的塑造、志向的辨别,即“离经辨志”,真正的离经辨志要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以上这个阶段进行,让孩子立起志向来,因为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正是青春期的时候,思想不成熟,还像个孩子,但身体成长发育成熟跟成年人没多少区别了,好多孩子生育系统发育成熟,身体有一股能量要释放,释放的方式各不相同,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精力旺盛,玩手机一晚上不睡觉,一打架往死里打,一早恋就恋个死去活来,这都是能量的本能释放,并不是他的道德出了问题,而是身体发育使然。这个时候就要给他立志、养志,让他的能量释放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途径。这就像过年燃放的二踢脚,冲着天上点燃,就上天了,如果不给它一个方向,把它死死攥在手里,一点就炸在手里了。所以青春期的孩子要么冲上天,要么就炸你手。出问题的孩子不都是炸手了吗?所以我们要明白每个阶段孩子怎么教育,然后抓住机会,给他一个上天的志向,帮他借这股力量冲上天。这就是什么时机去立志养志。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读经典,到了十一二岁应该就是讲一讲经典,按照经典去慢慢地立志,养这个志向,经典里是怎么教做人的,孩子将来怎么做人,做什么人,志向在哪里。到了十三四岁有了一个稳定的志向,孩子所有的能量都朝着一个志向上去喷发,把玩的精力、散乱的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和做人养志上,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了不得。所以说时机教育太重要了。
现在学校女老师多,要想让一个孩子养成好性格,3岁以前很重要,3岁以前养孩子的性格,中国人讲“3岁看大,7岁看老”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一个孩子3岁的时候性格形成,7岁的时候习惯形成。做母亲的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你带孩子怎么带?带什么?就是要让孩子养成好性格,所以做母亲的一定要学学传统文化,早学早受益,尤其是孩子3岁以前,你就要做出来,因为孩子3岁以前是模仿和记忆、回忆,而不是思维,妈妈怎么做,他就像个录像机一样把大人的言行举止录下来,照着做,也就是在自己身上重复播放,他因为没有思维,所以不会分辨是非,就是一味地模仿,所以小孩子怎么做,根源一定在大人身上。3岁以前孩子性格要养成的话,妈妈很重要,因为一般是妈妈带得多,所以妈妈的性格就要沉稳,心平气和,不要发脾气,不要生气,不要发火,你心平气和脾气好,将来这个孩子养成的性格也就好,他无论是平时还是遇事,也会非常沉稳,非常冷静,脾气憨厚。一个好性格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一辈子都好教育。有的孩子任性,暴躁,急躁,这种脾气一定跟家长的脾气有关系,这种孩子很不好教育。
妈妈带孩子的话,在他3岁时一定要带孩子学点传统的礼仪,如果学不会,就记住一个简单的方法,三个字“轻”“慢”“柔”。第一个就是“轻”,轻重的“轻”,就是拿东西放东西轻轻的,说话走路轻轻的,言谈举止坐卧都要轻。第二个是“慢”,话慢慢说,路慢慢走,东西慢拿慢放,饭慢慢吃,让他慢下来。第三个是“柔”,说话要柔和,走路要柔和,一切都要柔和。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女人做到了轻、慢、柔,大家就会觉得她像一个淑女,这其实就是淑女应该有的基本传统礼仪。中国古代为什么大家闺秀要学这些东西,是为带孩子、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而准备的,所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一个妈妈非常急躁,吃饭着急吃,狼吞虎咽,说话风风火火,她的孩子的性格也会急躁。三岁以前的性格养成阶段是妈妈带,虽然妈妈没让他快吃快走,但妈妈已经用自己风风火火的性格做了示范,已经被孩子录像模仿了。但是你3岁以后再改性格就不好改了,习惯还可以改,但是性格不好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大家多想想自己是什么性格,自己的父母什么性格,自己的孩子什么性格,很不好改。
关于性格方面,我自己深有体会。我开始学传统文化很晚,过去我也是急,做事急,心里面着急,看着表面上不是很急,但心里面着急。我就想让自己改改性格,对自己各种劝导,但是真不好改。比如,出门上飞机,上高铁,明明知道都是对号入座,但是一广播要检票进站,人们都呼呼地去挤着排队,自己就着急,也就想往前挤。后来发现不对,你学传统文化的跟人挤什么?应该让啊。再说你抢什么,你那个座位是定好的,没人和你抢,你不抢也是你的,即使是第一个进去也没奖品没奖金,更不可能让车或飞机先拉着你走。后来我想,这样不行,我得练自己,我就逼着自己最后一个进站,只要有一个人还没进我就不进,等着。就这么简单的事说说简单,做起来真不容易。但是咬牙坚持,慢慢地就把自己真的磨出来了,我现在是变得谁着急进去我也不着急了,淡定了,都走得差不多了,我再走,就不跟大家挤了。
有一次我看到一群蚂蚁在挤成一团地爬树,这就是一种惯性,可见这种特点不光是人有,动物也有,所以改自己不好改。我刚才说我学传统文化学得晚了,自己好多性格比如坐立的姿势、说话的口气、心里的脾气都养成了。到成年后或者十几岁以后再改,就太难了。所以还是小时候就让他养成,非常容易。这叫当其可之谓时。
本文节选自王宝寨老师《中国智慧教育学》(请点击查看详情)
- END -
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方,仅供参考。
重
磅
推
荐
👇👇👇点击" 在看"日行一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15775.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