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也行?(构建多链赋能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万俊毅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韩亮
选自《广州日报》
当前,我国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亟须构建多链赋能特色农业路径,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是培育现代“主体链”,促进特色农业主体融合发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分工优势不同,能够在产业链上开展纵向协作和横向合作,形成“公司+农户”、合作社联社、产业化联合体等主体融合组织。培育特色农业“主体链”,需做强产业链“链主”企业,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培育现代精勤农民,培养创新创业牵头主体。
二是集聚新型“要素链”,推进特色农业多要素融合发展。深化制约土地流转、城乡人才和资金流动的制度改革,激发更多生产要素向特色农业领域聚集。推进涉农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攻关,利用精益生产和精深加工技术、“区块链+数字技术”等赋能特色农业,促进创新要素和传统要素融合,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三是打造高水平“平台链”,促使特色农业创新融合发展。城乡生产要素聚集,可以形成多层次的特色农业产业平台。重点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特色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产业带、特色“农文旅”融合公园和特色农业镇村,构建国家、省、市、县、镇、村六级联动的特色农业平台体系,促进特色农业领域的新产业新业态涌现。
四是不断拓展“功能链”,推动特色农业跨越城乡区域发展。特色农业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功能,是城乡居民共有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载体,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特色农业“+人文”“+旅游”“+体验”“+生态”“+康养”等融合业态。
五是积极提升“价值链”,引导特色农业持续包容性发展。推进特色农业种业、绿色生产和精深加工技术科技攻关,提升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环节增值空间,强化政策引导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农户的实际效果,探索入股、分红与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切实让农民分享更多特色产业增值收益。
六是接续优化“政策链”,营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环境。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普惠性政策要加大投入力度,特惠型政策要精准聚焦品种培养、品质提升、品牌推广和标准化生产等具体难点堵点环节发力,乡村振兴推进政策要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联系邮箱:dlrb725@163.com
提示:本栏所摘文章,请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15802.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