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渭南文坛 | 刘泉:回顾白水县太香村八十年代共青团工作)
原标题:渭南文坛 | 刘泉:回顾白水县太香村八十年代共青团工作
渭南文坛 | 刘泉:回顾白水县太香村八十年代共青团工作
简介:刘积全,生于1961年,渭南白水人,煤矿退休工人,爱好文学诗词,现居住徐州。《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助手,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和平时期,共青团源源不断的向中国共产党队伍中输入新鲜的血液,是一只生力军的青年组组织。在劳动创造价值,青年人时时刻刻发挥着光和热,热血沸腾最敏感的人生发展时期。捍卫民族、国家、完整最坚强、最勇敢的力量,八十年代共青团工作,在历史转折时期,共青团发展史上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完善团组织建设、开展团的工作
八十年代初期,我们白水县太香村,紧跟改革开放的大潮,如火如荼的进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至1985年村团支部书记由二社刘积全担任,宣传委员刘建生、组织委员刘红印,我上接刘信民,下交刘建生,村党支部书记刘红恩,在党支部和乡团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共青团的工作。
根据县、乡两级共青团委安排,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百日整团工作”的活动,县团委抽调百名工作过硬的团干部,在白水县党校(原来城郊乡南河村东),为期四十天的脱产专业培训后,下放到各乡镇、各村开展整团工作;当时县团委书记梁星浩、副书记张晓康、杨会芳,门公乡团干麻陇忠,门公乡派出参加整团工作有刘积全、张文虎、赵俊红。为期四十多天的培训后,我第一站分配在收水乡开展整团工作,乡团干张福荣;第二站分配到许道乡工作,乡团干王天明;三个月多月,百日整团工作结束后,当时在全县青年团工作掀起一个历史性阶段的高潮,当年门公乡扑县第九次团代会代表合影(图一)。
二、创办“青年之家”建立文化站、
开展活动落实上级安排
八十年代初期,太香全村有三百多名青年人,进步青年一百多人,共青团员三十二人,一个生产合作社设置一个团小组,共七个团小组,当年第二团小组的照片(图二)。正在改革开放、思想转变时期,文化、娱乐刚刚兴起,村上的共青团工作,更是青年人的带头羊,建立健全团支部班子成员,成立团小组,定期开会学习,过组织生活;在创办文化站、“青年之家”,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团中央号召学习张海迪、学习雷锋、“学四化干四化”,青年人励志创业,美化社会环境。
团支部活动资金紧缺,原来大队党支部补助一点,青年团员自筹一点,村上划分给三亩地收人一点;几年后村文化站读书室有各类读书两千余册,还有部分活动器材、文艺宣传工具,在学校院内自建篮球场、自制篮板,开展体育活动;开展各种简易的文体娱乐,充实青年人的思想。在当时全村只有一台24英寸的日历牌电视机,安装在大队部“青年之家”文化站的窗户上,全村人每天晚上,成百上千人围着一台小小的电视机,回忆那场面可是热闹非凡、喧哗一片,特别是星期五晚上秦腔戏频道,村上老年人早早扛着自家的凳子占位置,好多人早早收工看电视、看戏,这就是当时人们对文化娱乐的一种追求、一种满足、一种喜欢,每年春节期间,平时谁家有红白事,村上文艺宣传队有演出,每个生产合作社有锣鼓表演,村里大多数人都能唱几句秦腔,都能配合敲锣打鼓;就这样传承一代又一代人的唱秦腔戏、打鼓艺术;现在村上喜欢爱好文艺、打鼓的老艺人刘进孝、刘信民至今传承戏曲、锣鼓表演,这也是村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
三、开展“比、学、赶、帮、带”,发家致富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青年人在前辈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尝到了责任制的甜头,早出晚归,肩挑、背扛、人拉,粮食连年丰收。每年夏收结束,比麦场上的麦草(小麦秸秆)垛子大、小,观夏粮收入多少;群众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粮食以石计算,达到两位数的户就有几十家,特别是夏粮收大户刘小民、刘建方、刘忠贵、刘勤生都是村里有名种粮食大户。当时年终经济收入超过一万元,当时叫“万元户”,县政府也要披红带花;按照上级团委安排村党支部、村委会,要求共青团工作中开展“比、学、赶、帮、带”,年终比效益比经济收入;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各村通过培训、图书、现场示范、学习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等农业知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做一个新时代的新农民;通过座谈、走访、看现场、赶粮食收入大户、赶经济收入大户,赶先进、增上游;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帮低收入家庭、帮落后青年、带动一大片、带动全村经济收人。
团支部,每年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青年林、青年示范田。村上一大批青年通过学习干起了木工匠、泥瓦工匠,机械修理工等等。种植发展苹果刚刚开,发展白水特色产业,发家致富、争当万元户;八十年代的共青团、新青年活跃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前沿阵地,带动全村经济发展,接受新政策快,使改革开放深入、稳定地推进,党的指引就是我们前进、发展的方向。
四、团员青年带头闯、致富路上门路广
在市场经济刚刚开放,资本主义的尾巴和投机倒把这两
个名词将不再生效时,“不管黑猫、白猫咬住老鼠就是好猫”,
改变产业结构,什么作物赚钱快、赚钱多就搞什么,思想灵活,青年人接受新生事物快,带动左邻右舍、带动一个组、带动全村,发家致富。我们太香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收入,青年人在适时的季节里,在农活空闲时,山沟里挖药材、打酸枣、夏季晚上做蝎子、搞一些小的经营都能带来经济收入;特别是当时陕北青年王志林有一手石匠手艺,利用我们村有特别的石材资源,开科打石头(采石场),当时村里开起十多个采石场,几十名青壮劳力,开科打石头;石材产品热销售周围乡镇、县,甚至更远的地方;石材产品有各种盖子、石槽、叉墓石、石板等等,象王志林、刘进孝、刘张荣、刘全仓等等,都是当时的打石头能手,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随着市场开发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开放,发展经济门路越来越广,好多青年人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承包工程,干个体运输、个体经营;适合自己年龄段青年人择业面更广泛,考学、参军、招聘、招工,出门打工等等,给家庭带来经济收入,给社会奉献出青春。实现人生价值观。
五、党的政策指引下、改革开放变化大
在八十年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人民吃饱饭了,生活在改善、环境在变化,奔着好的方向发展,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指出:“步子再大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我们太香人文风貌也在一日千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生活跃兴起,唱歌、唱戏、跳舞,服装头饰都在变化,最流行的歌曲“我的中国新”“外婆婆澎湖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和好多情歌等等;青年人最流行的烫发头;最流行的喇叭裤;到了1984年前后,村上每个生产队基本都有一台电视机,个别农户有17的黑白电视机,村里按大门的户多了、砖墙砖窑面的多了、一座座楼板平方盖起了,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已有了一部分改为机械化,人人夸赞、羡慕村里第一户购置彩色电视机、第一台拖拉机、第一部大哥大、第一户二层路楼,从羡慕到实现户户都有,每天像过年、年年像蜜甜的幸福日子;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节日礼度更加隆烈,体现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验证了“仓里实而知礼节”,这句古语;村里自发组织成立了养老会、红白理事会、好多结义拜把子,象八位青年“友好互帮会”,他们帮助集资娶妻成家、帮助每人建设一院新庄基、农忙相互帮,有事大家商量,个个好日子都在发展,在左邻右舍传闻佳话。八位青年“友好互帮会”大联欢合影留下了时代的记忆(图三);我们村在八十年代走出的青年中有名牌大学生、有在国家企事业单位、有教育战线等等有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
八十年代后期村上的团员青年越来越少,开会聚集机会就慢慢的少了,共青团工作开展就没有当初那么火热,需要进步的青年人,哪里都有党和共青团的组织,哪里就有展翅翱翔的天空,我们要发展、我们要富强,热血男儿志在四方,在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的时期,共青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着光辉的一页,将载入团史的史的史册。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青年最有梦想与朝气,春花热血写春秋,留下青春奋斗的鲜明记忆,这就是八十年代新青年,大多数都从希望的田野而来,激流勇进潮头人,这就是新青年的体现,这就是新青年的典范,回顾起来我们那时候的青年团是那么的意味深长、那么的激情、那么的充实、铭刻下青春的记忆,留下了时代的脚印。
笔者以拙笔浅墨,不成文地体地回顾了白水县太香村八十年代初期共青团工作,记录下我们村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是村里的发展变化过程的一部分,瑾以此文以飨各位有缘人士及父老乡亲。(刘积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16953.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