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创业知识分享网

分享花呗|白条相关的小知识及使用技巧

这样也行?(26层的养殖场:农业变工业、资本替代土地)

花白达人    2023-03-05    229

2022年10月,一家公司在湖北鄂州投资40亿元建的两栋养猪大楼正式投产。每栋大楼均为26层、占地39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养猪大楼。目前已有3700头生猪“入住”。

养猪上楼有很多管理上的好处。对员工来说,操作距离更近,平面变立体、远近变上下,工作时要走的路减少了,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也更方便。而且,在猪瘟病毒的威胁下,现在很多农户养猪,都禁止外人进入猪圈,大型养猪场更是如临大敌,层层设防。养猪上楼后,能更好进行防疫管理,可以更方便地把病菌挡在外面。

不过,养猪上楼,多少看上去有点违和。之所以违和,是因为养猪是农业,而高楼代表城市,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此种感觉。

养猪上楼,虽在意料之外,但在规律之中。

摩天大楼是大城市的标志,这个观念之下,很多城市建了很多高楼大厦,甚至形成一种高楼崇拜。这里的“高楼”,是相对各历史阶段的技术水平而言的,它的经济动因是,楼层向上发展,可以节约交通时间,方便物资、信息的交流,高效利用土地。

从成本的角度,城市中心土地昂贵,为了在同一块土地上增加出更多的使用面积,就会让建筑向上方扩展。以前是两三层的小楼,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楼层就越变越高。大城市上百层的顶级写字楼,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这个经济规律起作用。

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养猪。在经济学中,不同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率,某种程度上,养猪上楼,也是资本要素对土地要素的替代。所谓土地要素,就是养猪所需要的土地。所谓资本要素,在这里就是修房子。当土地价格高过一定程度的时候,不直接增加土地要素,而是用增加资本要素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生产面积,就更合算。

实际上,这与城市发展的逻辑是一样的。经济学认为,在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投入同量资本,会有不同的生产率。经营生产条件较好的土地,劳动生产率高,产量多,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修建高楼,实际上是对同一块土地投入了更高的资本,增加了土地的容积率,更加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高楼内部还必然配备各种生产设施,这些生产设施都可以增加养猪的效率。这些方式共同发挥作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猪入住高楼,本质上是现代生产的必然。其实,对于现代化生产而言,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本质是一样的。人类饲养动物,把粮食变为蛋白质,本质上就是一个把饲料变为蛋白质的过程。所以,工厂上楼、办公场所上楼,猪也会上楼。

这带来的一个启示是,在现代农业的生产中,土地并非不可替代的资源。人类可以修建高楼,把土地立体化,用反光或光导管引入阳光,或者用太阳能转化,工业化的农业生产的边界,可以通过技术与想象不断扩张。

或许有人说,这样养出来的猪肯定不好吃。

首先,是否好吃,很多时候未必是真实的感受。不少人认为阳澄湖的大闸蟹最好,甚至有人认为通过品尝能轻易地分辨出阳澄湖与非阳澄湖大闸蟹,但实际上,盲测很难分辨出来。

很多人对原始小农生产抱有一种浪漫理想主义的好感,但小农生产并不浪漫,也未必安全。

农户散养的猪存在非常多的不可控因素。也许养猪场处于一个小型作坊式化工厂的下风带,每天沉降的化学颗粒吸附在猪草上。或者由于当地有矿藏,猪每天喝的水,可能就重金属超标。甚至,这户农家养猪的地方,地处一个大型垃圾填埋场的边缘,雨天,垃圾场的水渗到周边土地;晴天,拾荒者为得到金属而焚烧垃圾,会生成二噁英。这一切,偏爱原生态的消费者无法看到,甚至也不愿意了解,他们想看到的只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挑着大筐在卖土猪肉。

相比之下,上楼的养猪场,在现代技术与管理的加持下,更有品质与安全保障。现代技术提高了粮食、肉类产量,降低了价格,降低了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带来了人口增长。更直白地说,它让更多的人能吃上肉,或享受吃肉自由,这是好事而非坏事。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毕业于化工专业)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远举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18312.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