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相告(一起来看→陵水新村港:以海为伴的疍家文化)
俯瞰新村港。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新村港:良港育珍珠 疍家伴渔排
提到珍珠港,大家会想起二战时期日本偷袭美国的港口。而在海南东部,有一个港口曾被誉为珍珠港,那就是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新村港。
因为被半岛所环抱,新村港内风浪极少,是难得的避风良港。加上潟湖海湾内水流交换迅速,浮游生物丰富,当地气候温暖水质清澈,海水含盐度适中,堪称是世界一流的养殖良港,珍珠、疍家、渔排,都是这个港口的名片。
昔日珍珠港
新村镇上一栋老旧的楼房,看上去和其他的老院子没有什么不同,但墙面上斑驳的门牌——“海陵珍珠养殖场”,显示了这个院落不凡的身份。对于新村人而言,这里曾经承载了无数的荣耀与财富。
上世纪80年代,海陵珍珠养殖场曾培育出震惊世界的巨型珍珠王,陵水也因此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珍珠养殖基地。重达6克(当时的世界珍珠王重量为5克),直径达15.5毫米×19毫米,在这颗巨型珍珠王的培育过程中,全国劳动模范、新村人黎学章做出了重要贡献。
黎照月是黎学章的侄子,数十年来一直在陵水新村从事珍珠生产行业。现场采访时,黎照月向记者讲述了新村那段与珍珠有关的荣耀岁月。
“你看,全国从北到南,当时新村的养殖条件都是一流的。”黎照月随手拿起一张纸,翻过来迅速用笔勾勒出了祖国的轮廓,又在海南岛的东南角画了一个圈,意即新村所在地。身形略胖的黎照月一边擦汗,一边难掩自豪地说:“就是这里,水质优良又能靠岸养殖,别的养殖场很少有这么好的条件。”
黎照月口中的“好条件”,在1967年2月得到了当时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研究所专家曹家录的检验。当时,为了打破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全球珍珠市场的局面,我国决定进行大珠育苗和大珠插核两项尖端技术的研究。曹家录带着几个年轻人跨海来到陵水新村港考察,从四个不同纬度的点对新村港的水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等因素调查监测,同时对新村港的水质、水流和陆地生态环境等进行详细评定。
两个月的考察过后,一本数据详实的《关于新村港的报告》送到了北京。又过了一个月,国家相关部门同意将大珠育苗和大珠插核两项技术放到新村港实验。3年后,我国第一颗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实验取得成功;又过了10年,在1980年的秋天,巨型珍珠王诞生了。
一时间,白蝶贝、黑蝶贝、企鹅贝……纷纷落户新村港的碧水之中。鼎盛时,新村港大大小小的珍珠养殖场有数十家。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全国沿海地区珍珠养殖技术迅速崛起和全球珍珠市场的变化,陵水新村珍珠养殖逐渐衰落。
新村港曾经是全国闻名的珍珠养殖场。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疍家文化传久远
在海南的许多港口中,都曾经有着疍家人的身影,海口港、铺前港、昌化港、三亚港和临高地区的港口,都曾生活着疍家人。他们没有土地,随着江河水系和大海的潮流、鱼群而迁移。或逐水而居,或沿海流散落在中华及南洋各地,形成了一个生活形态独特的族群,被誉为“海上吉普赛”。
而在其他地区疍家人逐渐上岸,改变原来水上生活的时候,新村港仰仗着大海广阔的胸襟和青山的温柔情怀,不仅容纳疍家人,而且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疍家文化。
据史料记载,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浙江和香港沿海一带。在海南陵水新村镇新村港内,就有600多个疍家渔排,俯瞰新村港,一口口渔排网箱呈“井”字形连片排列,一间间红顶木屋散落在渔排上鳞次栉比,如同一座壮丽的水城,远远望去,构成一幅极为独特的海上景观。
疍家人在渔排上搭建木屋,他们生产、生活都在渔排上,渔排连成片,木屋连成村。一到晚上,渔灯亮起,海面上波光粼粼,感觉似“陵水威尼斯”。
生活在海上渔排的疍家人群体相对特殊,他们的祖先究竟从何而来,学术界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他们是古代越族的后代,是中国古代“出没风波里”闯海人的后代。
相传,生活在新村港的疍家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以舟为家、视水为陆、打鱼为生、浮生江海。其长辈大多来自福建泉州和广东南海、顺德等地,虽经世事的变迁,他们却仍保留着与众不同的民俗。
“我们疍家人有自己的语言,类似于广东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受到海南话的影响,两种语言相互交叉,就形成了现在的语言。”今年74岁的疍家人郭世荣解释说。
疍家不是一个民族,疍家人户口薄上的民族一栏里写的是“汉族”。郭世荣说,之所以取名为“疍”,是因为水上人家常年漂泊海上,在风浪面前无依无靠,生命脆弱如鸡蛋,故称为疍家。
在新村渔排上,疍家人在收获养殖的三刀鱼。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人不离船,是疍家人的生活状态
疍家人与港口码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船,新村港渔排上一间间红顶木屋的四周被网状的木板固定住,犹如阡陌横横竖竖地把这座“城市”紧紧地扎在这片海域上,同时,那些被横竖拼成的网格则被疍家人用来养殖,而大大小小的船只在狭窄的水域上穿梭着,相当于陆地上的公共汽车。
渔排上,不少勤劳的疍家人此时正忙碌着给鱼苗喂食、洗刷渔排、编织渔网。见有客人登门,疍家人冯国文热情洋溢地邀请记者到他的家里参观,在冯国文的木屋里,划分有厨房、卧室等,除了电视,他还在自家的屋顶安装了监控设备……为了增加生活乐趣,疍家人还会在渔排上养一些宠物陪伴着他们,渔排上的狗警惕性很高,当有陌生人靠近时,就会“汪汪”大叫,而猫儿则慵懒地躺着享受阳光!
“老辈的疍家人吃住都在船上,常年过着漂泊的生活,饮食起居都在这片海域解决,人不离船、船不离海是他们生活状态的写照。”冯国文说,如今疍家人除了出海打鱼、渔排养鱼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疍家人还“登陆”居住,平常在渔排上养殖,家安在岸上。
新村港上带有浓郁疍家风情的渔排成行成列。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闯海养殖两不误
七月的新村港,略显拥挤。由于还在休渔期间,港口内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大的渔船有上百吨,出入西沙南沙捕鱼;小的渔船十几吨,就在新村港外海捕鱼。
新村港是天然养殖良港,疍家人在此大量养殖繁育东星斑、芝麻斑、老鼠斑等对水质条件要求高但经济价值也很高的石斑鱼类。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新村港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规模较大,质量较好的石斑鱼养殖基地了。
曾经苦涩的海水,如今变成了能生钱的“金水”,尝到网箱养殖带来的甜头之后,越来越多的疍家人踏入了海水养殖的行列。单纯依靠出海捕鱼为生的疍家人已经很少。反而是既出海捕鱼又网箱养鱼的疍家人越来越多。吃得苦又捱得劳的疍家人,把出海捕捞而来的野生海鲜也养殖到自家的网箱里,利用自己祖辈靠海吃海、善烹海鲜的手艺,发展出了渔排餐厅这个第三产业,招来不少慕名而至的老饕,争相品尝疍家鱼粥及原味海鲜火锅。坐在临海的渔排之上,上是蓝天下为碧海,或网或钓,左边起鱼,右边下锅,就算是一锅白水加盐煮出来的清汤海鱼都是那么鲜美。点上条大红鱼,头尾煮汤,鱼身清蒸及甜酸两做;清蒸红鱼热腾腾出锅后淋上酱油及炸过的蒜末,肉质细嫩鲜甜又软糯,再带着蒜粒独有的浓香,吃得众人赞不绝口。
每到傍晚,在灯火通明的渔排上,橘黄色的倒影让海水更加多情。这时疍家渔排的“海上餐厅”人流量最多,一艘艘小船穿梭在码头和渔排之间。这种独特的就餐方式,让食客还未进餐,便开始体会疍家渔排的别样风情。
疍家海鲜:海上风味自不同
太阳开始落山,陵水新村港的海水变换了色彩,当白日的喧嚣即将结束之际,新村港上机动船的马达声又开始热闹起来,疍家渔排的海上餐厅人流开始汇聚,一艘艘小船穿梭在码头和渔排之间。
海风从四面八方涌来,略带咸味却倍感新鲜,坐在渔排上,可见清澈的海水里,小鱼小虾游来游去。我们选择在一家规模较大的渔排品尝陵水美食,老板吴财贵招呼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向客人们介绍,“我们这是在大海上吃海鲜,贵在新鲜。”
大海深处的鲜活原料
渔排上,吴财贵一边向食客介绍海鲜的品种,一边介绍着疍家人的生活习惯,渔港给了疍家人海上生活的方式,也产生了海上餐厅这种独具特色的疍家渔排。
在渔排上点菜,餐厅没有菜单,螺、虾、蟹、鱼都在网箱里,看中什么点什么。
渔排上的海鲜,主要是三个产地,一个是陵水附近海域,另外就是西沙、南沙。西沙、南沙的海鲜虽经长途跋涉,但都是鲜活的,运到渔排之后,在网箱里放养。新村港每天两次涨潮退潮,不但给新村港进行两次洗涤,还会给这些来自异地的“朋友”带来丰富的饵料,西沙、南沙的海鲜在网箱里,依然生龙活虎,逍遥自在。
“许多人觉得这里的海鲜味道非常棒,以为厨师很厉害,其实错了,主要是原料新鲜。”吴财贵说。
富贵虾与椰子鱿鱼
坐在渔排的边上,吹着海风,听着海上来来回回的马达声,一场海鲜大餐拉开帷幕,餐桌上有苦螺、沙螺、血螺、美腿螺,大对虾、富贵虾,青花蟹,还有燕子鱼等。老板向我们介绍,这些海鲜,大部分都是产自陵水周边海域,味道十分鲜美。
餐厅经理史亚海告诉记者,他曾经向海洋、水产专家咨询过,为什么陵水周边的螺类、马鲛鱼等味道鲜美,口感甘甜。专家给出的解释是,陵水周边海域,一是珊瑚礁比较少,二是海水盐度相对较高,这两个条件使得在此生长的海鲜与其他海域味道有所区别。
在满桌的海鲜中,有两种不得不提,一是富贵虾,也称“濑尿虾”“螳螂虾”“爬虾”,虽然这种虾类很常见,但是在渔排上吃又是另一种味道,虾肉饱满,味道鲜美。史亚海说出了其中的奥秘,富贵虾一旦死亡,在很短的时间内一部分虾肉就化成水了,所以在很多地方这种虾感觉肉瘪瘪的,而在渔排上吃,刚从海水里捞出就马上下锅,虾肉不损失,所以味道更鲜美。
除了富贵虾,椰子鱿鱼绝对是陵水真正的美食。新鲜的十厘米见长的小鱿鱼,内脏掏空,里面放上椰蓉,清蒸或白灼过后,鱿鱼的香和椰蓉的甜,融在一起,润滑怡口。
一道椰子鱿鱼,勾起了随同记者一起采访的陵水人老李的儿时回忆:他家就在海边,父亲是渔民,偶尔父亲捕回新鲜的小鱿鱼时,母亲摘来老椰子,刮出椰蓉,塞进鱿鱼腹中,清蒸或白灼,当时觉得是最好的美味,后来有几十年没吃了,但今天他吃出了儿时的味道。
渔排上的厨师告诉记者,现在一般的餐厅很少做椰子鱿鱼,主要是因为这种小鱿鱼的捕捞有季节性,其次是费工费力,所以食客们很难品尝得到。
穆青美誉的“天下第一粥”
陵水渔排疍家海鲜,有一种美食已经成为招牌,慕名而来的食客众多。
早在1997年,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陵水渔排吃“气鼓鱼”粥,也称“刺鼓鱼”粥,因为味道鲜美给出了“天下第一粥”的美誉。
撒着零星的葱花、胡椒,粥几乎还是沸腾的,就被端上餐桌,盛上一碗,稠稠的、鲜鲜的、甜甜的、香香的,鲜美无法言表。
但问到“天下第一粥”的制作方法及其配料,服务员在极力保护东家的“知识产权”,只是简单地说了“天下第一粥”的制作过程,至于配料,他只是说新米和刺豚。
所谓新米即是选择当地产的上等米作为鱼粥制作的“母本”。“新米”指的是刚从稻田收割回不久的稻谷,碾成米后最长储藏时间不应超过10天,储藏的时间当然是越短越好,以当天碾出来的大米为最佳。
至于刺豚,这是“天下第一粥”的主角。刺豚鱼生活在海底珊瑚礁石间,周身长着又长又硬的刺,就像刺猬一样,当地人一般称它“气鼓鱼”。
顾名思义,当它遇敌时,便把隐藏在皮层下能克敌制胜的刺全部耸鼓了起来,吓退敌人,它便不战而胜,化险为夷。
它生活在海底世界,每天遇到的对手少则几百次,多则上千次,每次它都要“鼓气”,因而这种“气鼓鱼”的皮层活动量相当大,营养价值高,胶质尤其丰富,对胃溃疡、胃痛、胃垂等肠胃病有一定的食疗效果。同时“气鼓鱼”的皮质还含有十几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据说常吃能润肤美容、益寿延年。
气鼓鱼。 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气鼓鱼粥。 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海味浓郁的陵水酸粉
讲到陵水美食,不能不提陵水酸粉。酸粉中重要的配料沙虫干、虾干、鱼饼都是来自大海。
据传清朝时,海南粉从海口传入陵水,陵水人结合丰富的海产,将其改良,在海南粉的配料中添加了沙虫干、鱼饼、小咸鱼、鱿鱼丝等海产品,而且用来拌粉的调料酱汤也添加了食醋,配上陵水地区特产的黄灯笼椒,变得酸辣甜香,与海南粉风味相去甚远,慢慢“陵水酸粉”之名就被传开了。
陵水酸粉在陵水地区非常有市场,老少皆宜,无论哪家办喜事或是祈福,大小酒宴基本都有酸粉。海南米粉家族中,许多人也认为陵水酸粉最为开胃。
在陵水,制作酸粉最出名的就是椰林镇安马村,全村家家户户都是制作陵水酸粉的高手。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传统的陵水酸粉,制作至少要一个月,首先是把米放在水里浸泡半个月,然后捞出来晾干,然后放在一个高温的小屋子里发酵半个月再磨成粉,制成面皮,面皮做好后,再用细线一道道切开,这样的粉才好。
在配料中,醋不可少,但最为主要的是沙虫干、鱼饼、虾干、鱿鱼干、牛肉干等,现在沙虫干市场价格十分昂贵,所以配上沙虫干的陵水酸粉身价也水涨船高,但即使是没有沙虫干,其他配料都不少,并不太影响酸粉的口感。
来源:海南日报
编辑丨曾中笑 李萌 黄敏
欢迎投稿!
投稿信箱:lingshuixwzx@126.com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19144.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