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创业知识分享网

分享花呗|白条相关的小知识及使用技巧

这样也行?(时事 | 攀登!不断攀登!)

小王    2023-03-23    95

北京时间5月27日上午11时整,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攻顶队员,成功登顶珠峰!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新华社特约记者 边巴 摄

45年前的今天,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珠峰峰顶。

1975年5月27日,九名男、女登山队员胜利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以后,竖立了三米高的红色金属测量觇标,展开了鲜艳的五星红旗,登山队员侯生福拍摄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侯生福 摄(新华社稿)

60年前,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这是人类首次从珠峰北坡登顶。

1960年5月25日北京时间4时20分,中国登山队胜利登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刘大义、屈银华 摄(新华社稿)

一代又一代中国测绘人不言放弃、矢志不渝,从失败到成功、从一次突破到不断超越,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把中国的印记刻在了珠峰之巅。这股子挑战无极限、征服不可能的攀登精神,既标记了珠峰高度,更标注了人生高度。

唯有攀登,才能向上。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本报特别节选2015年3月5日《社会科学报》对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的专访《科技创新要有好的风气》,以飨读者。心怀攀登精神,以“积累”求“突破”,在科研道路上铸就新的高峰。

原文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接受本报专访——王志珍:科技创新要有好的风气》

图片 |网络

我国的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量子通讯、北斗导航等,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创造”都是“积累”的“突破”,到不了6000米大本营就谈不上珠峰的登顶;在山脚下没有直升飞机可以把你送上8844米的顶峰,何况即使到了6000米大本营还未必一定能实现登顶。

最近几十年,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大量高水平的留学生回来,他们经过严格的研究训练,有较好的科学视野,起点比较高。国家对他们重视,给予相当充分的科研和生活的资助,使他们可以舒心地做自己的事情。这使得我们在10-15年间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好的研究基础,我国的基础研究能力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国科学家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列全球第二位,被引用数也从十几位上升到第五位了。和15年前相比,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研领域确实占有了一席之地,有些项目已经进入世界前列。

但是不能光看数量,尽管没有数量的基础大概也很难有高质量的突起;客观地看,我们原创性的东西还是少,还存在许多低水平重复。科研经费不算少了,但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管理还需规范。中国在瑞士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行中列第23位,全球创新指数是29位,生物竞争力指数是42位,人类发展指数是91位。这些数据都在提示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特别是当今中国正在进行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这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如习主席在院士大会上讲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现在的成果是基于过去的积累,而未来的突破是基于现在的积累。现在国家“有钱”了,我们可以买人家最好的仪器和机器。但已经商品化的东西,从新概念提出转化成样品再到商品化,中间可能需要几十年。特别是新概念提出的基础理论研究可能是更早就在进行的。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在这里。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中国登山队员在峰顶展示中国国旗、奥运五环旗和北京奥运会会徽旗。新华社发

我们引进的最高级、最新型号的进口货是人家几十年前的前沿成果,我们能做现在人家正在做的东西吗?我们知道人家现在正在设想的将来的东西吗?我们能想人家现在还没想到的东西吗?习主席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话强调:“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根据国家需求,瞄准某个领域,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攻关,能在较短时间内到达目的,为国家解决了问题。但当我们搞出来后,人家下一代的东西又出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我们可以把这种中国特色发挥到极致,是可以办成许多事情,但有的则不一定能。我们终究要靠自己的积累,否则永远不能摆脱“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态,永远改变不了从“跟跑者”向“并行者”和“领跑者”的转变。

习主席在院士大会上讲,我们现在“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说不好。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教育问题,在教育上下功夫是事半功倍。教育好是根本,观念很重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做各自喜欢的事情才做得好。做自己不喜欢的却是“人人羡慕”的事情,也就是做不适合自己的事,必然是受罪、做不好的。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要有精英分子,但终究是少数,除了必要的精英教育,必须重视全民的素质教育,特别是科学素质教育。

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5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好的社会风气是创新的基础条件,是土壤。现在年轻人回来很多,我和他们讲,不仅要带回来先进的科学,更要为改善我们的学术生态做出贡献。一些年轻人和我讲,回国后必须学习“融入”这个社会的“本事”,否则难于生存。这很让人担忧。老一代科学家绝大多数是很有风骨的,现在有些人在科学界似乎也玩起了政治。其实西方科学界也有潜规则,也有圈子,但尚有一定的限制。我国学术共同体及其文化的形成、积累和成熟还需时间。十八大后,我们极有信心地看到中国的官场正在剧变,向着清廉、规范和高效转变,中国的科技界可不要落后一个位相啊。

现在还是有一大批很优秀的人在潜心做学问,他们有很好的小团队生态,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国爱科学,不玩政治,国家对这些人是大力支持的。我相信在这批30-50岁的年轻人中会出世界级的成果。

(汪仲启)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450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19159.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