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了吗(土地真的卖不动了,公务员们的工资怎么办,上哪弄钱来养他们?)
随着房地产市场遇冷,土地财政后继乏力的新闻,大家一定都有所耳闻。
数据显示,全国1-2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同比下降29%,卖地收入持续减少。
各地正在发愁到底怎么办,上面也对这块不看好,从前不久发布的《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性基建预算本级收入74021亿元,增长0.4%。”众所周知,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90%以上是卖地收入。
0.4%的增速目标,几乎就是零增长。
这说明,土地真的卖不动了,开发商们不再拿地,上面也对此不抱有太大希望。
所以,那些鼓吹房地产还能暴涨的人,可以省省了,没有土地财政支持,房价上涨失去了最大的动力,再鼓吹,也不过是忽悠最后的人接盘而已,都是坑!
除了房地产,另外一个最主要问题:土地财政后继乏力,公务员的工资们怎么办?
毕竟目前的情况已经十分明显,那就是土地卖不出去,地方财政没有钱,由财政负责供养公职人员工资压力正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已经养不起那么多人了。
一般来说,面对这种情况,主要有三种方法应对。
第一种,通过改革税制来增加收入。
这种方法看似可行,但实际上很难。
因为老百姓现在普遍没有钱,消费迟迟起不来,正是因为收入不够花的原因,增加税收无意义增加普通人生活负担。
会给本就脆弱的消费生态,致命一击。
这件事唯一可行的方式在于,向富人增税。例如,政府可以对高收入人群征收更高的个人所得税、资产税。
还有,被大家广泛热议的财产转移税,现在很多富人都想移民,如果能把这部分收税收上来,大家都是很支持的。
开征资产转移税维持公职人员开支,相信很多人都会支持。
第二种,通过出售国有资产经营权来增加收入。
事实上,迫于财政压力,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例如,乐山大佛景区的摆摊权和观光车一次性打包,30年经营权卖了17亿。
都江堰卖了500个货运汽车在城区里的行驶权,它们将不受货车限制。
南充阆中,公办学校、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资公司的食堂食材统一配送服务30年特许经营权,起拍价1.8亿元,等等。
诸如此类,看上去像是段子,听上去也是段子,但实际上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这么整的好处是可以在短期内财政收入,度过眼前的难关。
然后,就没有人然后了。
此外,还有很多地区开始将公共资源和设施进行资本运营。比如,过去不收费的景点开始收费,不收停车费的广场开始收费,不少地方还成立康养集团一类企业,将赚钱的主意打在养老和殡葬行业上。
这些赚钱方法本质上,都是由普通老百姓承担,相当于变相的增加居民负担。
第三种,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正所谓开源节流,上面两个方法是开源,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就是节流了。
比如,政府可以减少一些行政开支,加强对公共资源的节约管理,以及缩减一些不必要的差旅和招待费用等。
但支出的大头还是在人工成本上,根据主流媒体的报道,财政供养人群数量超过8000万人,占全国14亿人税收的40%以上,这部分费用才是开支的大头。
减少的话,可以适当降低公职人员收入或对人员进行精简,考虑到大部分公职人员收入并不高的客观现实,对人员进行精简,似乎是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
中央就带头精简了5%的公务员编制。
各地区现在也开始取消教师编制,引入市场化竞争。
这些都可以降低财政负担,但对于取消教师编制这件事,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心,觉得不能这么整,因为取消教师编制制度,对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程度的消极作用。
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容易让教师失去稳定性,同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甚至引发有能力的教师向私立学校聚集的情况。
到时候,普通人想要通过教育实现出人头地,就变得更难了。
关于公务员编制改革也是如此。
在谋生能力上,公务员甚至还不如教师。
总之,不管是哪一种应对方式,其实都很难,有很大的阻力和不好的影响,但土地财政后继续发力,没有那么多钱的现实,确是客观存在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看来,这件事吧,反正怎么应对都好,但底线是不应该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公务员们苦一苦,其实没什么!
老百姓已经很难了,别再增加负担了!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19167.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