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也行?(3分钟带你看黄龙70年变化)
原标题:3分钟带你看黄龙70年变化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黄龙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从限量供应的粮油布衣到唾手可得的佳肴潮衣,从低矮潮湿的平房土屋到设施齐全的高楼大厦,从畜力驱动的牛马拉车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人民衣食住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正是70年来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
城乡面貌换新颜,圆美丽家园梦
80年代的黄龙县城
2006年摄于黄龙县城
如今的黄龙县城
每一张老照片
都有一段故事
精彩地记录下这座城市新旧的变迁
如今
我们翻出一组组老照片
通过对比
把记忆的碎片连结成大家共同的记忆
70年变化——衣
建国初期,服饰崇尚简朴实用,衣服颜色以蓝和灰为主。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服装色调以绿、蓝、黑、灰为主,款式单一的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港台风、欧美范儿来袭,再到今天的个性化、小趋势,见证70年来中国人的穿衣理念发生的巨大变化。
70年变化——食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新中国成立初期,“吃饱饭”是困扰着百姓们的一大难题。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萝卜、大白菜是餐桌上的主菜,米、面、肉、油、糖等需凭票供应,很多人依然过着上顿不接下顿的日子。
70年来,黄龙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美好生活的跨越,我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追求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70年变化——城乡面貌
建国初期,黄龙人民的住宅面积小,设施简陋,十分拥挤杂乱。而农村里多为土坯房、窑洞、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极差。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全是一大家子挤在一间,生活十分不便。
新农村面貌
安居工程移民搬迁房
现如今,黄龙县依托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实施,全县人民住房及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城市框架得到了跨越性发展,建成保障性住房5812套,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小区10个,改造农村危房危窑4614户。
如今的住宅,房子不仅宽敞舒服,而且美观大方。除了硬件设施,当代人注重自然和绿色。满眼绿色、处处洁净,尽显生态田园风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70年来,住房建设实现了从“无房住”到“有房住”“住好房”的历史性跨越。
70年变化——行
“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是70年前黄龙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运输全靠人力。人们拥有一辆“凤凰”、“永久”牌的自行车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了。一辆高横梁、宽把手的黑色自行车,足够让你变成整条街上最靓的仔。
而如今,几乎家家有轿车,在农村,家家有农用车,大大解放了劳动力。飞机、高铁出行已是常态,一顿饭的时间,你可能已经跨越了太平洋。
70周年——支付方式
70年前,人们凭票换物资。票证是一代人艰苦生活的记忆,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掠影。票证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静静地躺在收藏者的陈列柜里。
街头小贩在收款时仔细检查纸币真伪
街头商贩向顾客出示移动支付二维码,方便顾客扫码付钱。移动支付普及,出门不用带钱,大大小小的的商贩都支持手机支付,实现移动支付走天下,非常方便。从票根到现金再到移动支付,我们的生活在不断地向便捷化迈进。
70年变化——产
70年前,黄龙人民的产业主要是烤烟、小麦、玉米,每当收获的时节,全家老小齐动员,一亩地需要大半天才能收完。
如今的小麦、玉米收割全部机械化,100亩地一天时间就搞定,同时黄龙老百姓都发展起了核桃、苹果、中蜂等产业,收益较以前有大幅提高。
黄龙县被成功认定的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就有2个,“黄龙核桃”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黄龙被授予“中华蜜蜂之乡”,“黄龙蜂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黄龙蜂蜜》陕西地方标准发布实施。
美丽黄龙,赞!
因生态美,凭生态立
70年前,黄龙交通闭塞,鲜有人知
如今,随着黄龙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黄龙、走进黄龙、爱上黄龙
70年,我们的生活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
今天我们享受的一切
黄龙的发展变化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和心血
无论是城市环境还是生活服务设施
都离不开一代代人的艰苦创业、努力奋斗
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龙广大人民群众对创造新生活更加坚定了信心
正朝着新目标迈进
我们也将继续跟着祖国的脚步
实现中国梦!
来源:黄龙县融媒体中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23433.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