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日本首富柳井正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比国内千篇一律“经营之神”的仰视视角,日本还是有不少批判的声音的。看了两本写优衣库的书,告诉你一个更全面的优衣库。——本文原创,发布于微信公众号:新商业有道
1965年生的横田增生是一位很“刚”的记者。有多刚呢?
他在90年代末离开日本《运输经济报》主编的位子,成为自由撰稿人。一次,《周刊文春》的编辑想让他做一篇柳井正的人物稿,但遇上公关拖延不上报,于是他就在柳井位于涉谷的私宅前蹲守,当天下午即获得了一对一面访的计划。
这次采访成了他写作《优衣库帝国的光与影》一书的契机。
但书甫一出版,即遭到了优衣库的抵制,此后横田不被允许参加业绩说明会等媒体活动——哪怕是优衣库在跟出版社的官司中败诉之后;于是横田跟太太假离婚、改名字,以50岁的高龄在优衣库“卧底”,打一年零工,接着出了一本《潜入优衣库一年》。

两书分别于2011、2017年出版

是什么内容激怒了柳井正?优衣库2011年以“侵犯名誉”为由起诉出版社,指书中关于日本国内店长、中国工厂工人工作状态的描写不实,并索偿超2亿日元。但2013年,法院认定“书中内容具有真实性”,官司以优衣库败诉而终。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真正让柳井正耿耿于怀的,并不只是对“黑心企业”的控诉。想想看,超时工作、义务加班什么时候成了优衣库的新鲜事?
书中通过外围采访、刻画出大Boss的个人形象—— “独裁者”、“甩锅侠”、决策反复且善变,这些怕才是真正戳中了痛处。“不光听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相比国内报道中千篇一律“经营之神”的仰视视角,从这两本书的细节描写中可一窥柳井正的另一面。
1
接班人难寻:经营之神也有带不好的队伍
《光与影》中引述的匿名采访,很有点意思:
“经营手腕来说是很厉害,但从下属的角度看,可能是最糟糕的上司了”
“在媒体上出现的柳井正,感觉很阳光,但真正和他相处的人,则是完全相反的感受”
“听说泽田贵司每天跟朋友打电话抱怨:‘受不了,我扛不住了’”。
泽田被柳井正从伊藤忠商事挖来做副社长,在拒绝了担任社长的提议,先自行创业,后任Family Mart全家便利店的社长至今。就是下面这位:
柳井正在挑选接班人时,曾尝试过三种路径。最早,是启用从外部大公司挖来的精英,组成后备团。他对继任者是否有服装行业的背景完全不看重,反而觉得不同行业的碰撞更容易激发出火花,从这点看还是很开明的。在泽田离开优衣库后,大Boss任命了泽田的好友——玉塚元一(下图)任社长。后者出身名门,一路读的是名校,亲和力强,深受员工爱戴。但大Boss嫌弃玉塚不够狼性,三年就把他干掉了。

因为原因一直说得很含糊,所以横田记者在专访时特意问大Boss:
横田:你在《成功一日可丢弃》(注:柳井正自传)里提到,2005年8月期的半年报营收增、利润减是史上最差财报。说回来,你到底是更看重营收还是利润?
大Boss:我说最差,不是指具体的数字,是说公司的状态。公司是每年要增长、要赚钱、要不断扩大再生产的。……(玉塚任下)比起成长,更看重稳定,我要是放任不管,那公司就要关门了。
横田:可要说起来,2002年、2003年营收、利润双降,比起2005年的情况不是更糟糕么?
大Boss:那时摇粒绒热潮刚过去,是没办法的事儿。
听起来很是牵强。但至少印证了一个事实:习惯性地定高KPI来驱动下属,是大Boss惯用的管理手段。他曾在2010年许下豪言,2020年销售额要达到5兆日元——这个目标后来被他自己推翻了。
(2018年优衣库全球销售额首次突破2兆日元,与5兆日元仍有不小距离。但感受下这增长曲线,已经是相当厉害了)
开掉了玉塚,接班人还得继续找。毕竟话已经放出去了:“我想六十岁退休,再不行六十五岁吧,之后可以做做投资什么的”。于是他引入了“委任式执行董事制度”。所谓“委任式”,比常见的“雇佣式”更严格,是以签订军令状的形式,对一定期限的工作目标量化、在劳动合同中就加以明确。
通常,在大公司,到了董事这个层级,主要是发挥下业务监督的职能,但“委任型执行董事”不同,是要自己动手去将业务落地的,做不好直接卷铺盖走人。按照另一本杂志《周刊Diamond》的说法,2016年离职的冈田章二,很可能就是为花了大价钱、但效果不好的有明物流中心担责而走的。冈田后来去了做健身房生意的网红公司RIZAP。
从结果上来看,“委任式”这条路也没走通。2007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大Boss接连兼了商品企划部、生产部、市场部的本部长,全能老板的即视感。

(摘自《周刊Diamond的》,粗略统计下,优衣库从外部引进的高管中,至少有8位来了又走)
企业大学是第三条路。优衣库跟一桥大学展开了一个合作项目,旨从内部培养接班人。
一晃到了2020年,距离65岁退休的目标又往后推了6年,人选还没定。大Boss兼着会长、社长,他和他的家族还是第一大股东。连他也吐槽自己,“我没有培养下属的才能呢”。是不是略感意外?
好消息是,2019年他提拔了——赤井田真希作为优衣库日本业务的CEO。40岁,女性,老公也是本公司的(对,日本媒体连这个都八卦出来了)。2001年毕业入职后,在国内排名第一的银座店、上海正大广场店都做过店长,回总部管过人事、销售、PR,不仅是根正苗红的本土派,更是同期中的佼佼者,入职半年即通过了店长考试。合格率,嗯,是恐怖的7/380。划重点!!她还只是日本区CEO,是否能接任,尚在大Boss的考察期。

2
经营之神也犯过不少错
2014年,2015年,受原材料上涨、日元贬值影响而两次提价的U家因业绩不振,宣布下调产品价格。
“消费者并不认为那些提价的新商品展现出了合理的价值”,换句话说,优衣库便宜的品牌属性早已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现在想来有点夸张,在日本还曾引发过一阵“讨厌优衣库”的风潮——因为实在太容易撞衫了。试想一下,日本1亿多人口,摇粒绒卖了3500万件,前后左右都是穿一样衣服的人,着实尴尬。而这被视作是ABC(All Better Change)改革的连锁反应,为了大量生产以降低成本,U家把每一季的SKU从400砍到了200,撞衫概率可想而知。
更早一点的2002年,大Boss在生鲜销售上也狠狠摔过一跤。是的,优衣库是卖过蔬菜水果的。耗时一年半,以亏损26亿日元告终。

(优衣库的生鲜品牌SKIP)
再说到进军中国的策略。如果你有印象,优衣库刚到中国时,全是灰土灰土的衣服,感觉是季尾清仓的工厂店。在2009年的《成功一日可丢弃》里,大Boss把早期中国策略失败的锅全部甩到了林诚身上——
“林诚觉得应该在中国造一个不同的优衣库,来迎合平均收入还没有日本高的中国消费者,那就只好用质量差点的材料以降低产品价格。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就应该把优衣库的强项,从价格、体系到文化都原样照搬到中国”。
这印证了最初其在中国的保守策略。说起来,这是很多日本企业早期容易陷入的思维怪圈。提供他们所认为的当地消费者负担得起的商品。而现在,众所周知,“超越客户期待”才是品牌圣经。
不过,大boss在2003年出版的《一胜九败》里这么评价林:“很理解优衣库的经营理念,很好地把匠工程落地到中国”(指向代工厂派驻经验丰富的能人监工,以提升出厂品质),前后态度迥异。
作者横田一路采访下来,发现大Boss是事无巨细都管的独裁Style——从电视广告、海报、报纸夹页,他都会发表意见。所以,要说进入中国这么重要市场的战略,都是林诚一个人的决策,“说谁谁信呀?!”所以横田在书中罗列了类似诸多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开怼,火力全开。
说到这,我联想起校招参加优衣库宣讲会时的一个细节。2007年,优衣库中国区leader已经换了潘宁(任职至今也是很厉害),我就提了个问题:店长有自主选择进货衣服的权利吗?潘总很直接回答没有。他的坦诚令我印象深刻,事实的确如此。
大Boss和前任的分手戏码,就没有好聚好散这一说。来感受下他的画风:曾担任执行董事、主管商品部的白井恵美,在职的时候被他表扬“很少见的是一位能一边吵架、一起共同工作的女性”。
离开后,大Boss这么说 :“她(白井)呀,自己所以为的,和公司对她的评价简直天差地别。觉得自己特别行,不愿意跟其他人合作,搞得别人都不想和她一起工作,说起来,bra-top(优衣库的经典产品:吊带内衣)可不是她一个人设计出来的,她team有很多优秀人才。日经说要评她为年度女性,我本就不同意,让公关部等一等的,结果那边说已经敲定了。哎,她这个人呢,工作和为人处事,都不太行!”
看到这一段,我简直要惊得掉下巴。这种毫不含蓄的风格真挺不日本人的。
评价玉塚,则是“他精神层面已经溃败了”。用毒舌来形容毫不过分吧?不过,知情人反映大Boss已经比年少时温柔了许多,90年代对跳槽去竞品的,简直是“赶尽杀绝”。
3
何以成就经营之神
柳井正有很敏锐的商业触觉。大学毕业时,父亲给了他一笔巨款(相当于现在的一两百万元人民币)完成百日环球旅行,开阔的视野、广取众长奠定了他日后的成功。比如被GAP和佐丹奴启发,把卖西装的家庭小店一步步带向大型SPA企业(Special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零售企业全程参与商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的一体化商业模式)。
相比其他快时尚企业,U家主打低价格、高品质。它绕过传统贸易商,直接从东丽(面料生产商,绝对的技术流,也制造飞机材料)处买原材料,在印尼纺成线,在中国织成布、染色并缝制完成。通过直接向工厂发大单、包圆买断式采购(全程监督生产环节,质量问题以外不退货给工厂)的方式 ,来提供极具性价比的Basic Casual基本休闲款,构筑起强大的竞争壁垒。
柳井正的原话是,“衣服不必拥有个性,选择衣服的顾客有个性就行了”(对我们要求也忒高了)。他笃定这是优衣库和ZARA的差异化所在。
ZARA追求快,从设计到店铺上架,只要十四天,想象下这还包括海外工厂做好了运回西班牙总部,再统一分发到全球店铺的周期(ZARA独特的方式),供应链水平首屈一指。
当然,思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优衣库也致力于扭转那种土土的形象——如果你也看过最近微信上很多人转的,Po雷佳音给U家做的平面广告的那篇,相信你会秒懂!
毕竟中国也在消费升级。它现在的很多产品都打出“中日同款”的Slogan。效果嘛,见仁见智。我身边既有很爱的朋友,也有不少和我一样,除了常规款,绝少能在优衣库挑到合适外衣的(包括设计师款,没有模特的身材,实在穿不出)
4
“优衣库”式管理和它的隐忧
两本书看完,最大观感,U家是一个典型的top-down企业。上面有什么指令,下面就照做。店铺的业务手册品目繁多,新入职的员工更是要短时间内牢记种种,连推开休息室要说“打扰了”,这种小事都要管。横田虽说是去打零工,也感觉自己被彻底洗脑了。
问题是另一方面,柳井正在各种对外场合,又鼓励员工要独立思考。无怪乎员工感到迷茫了。看了横田在《周刊文春》上的卧底连载日记,来找他倾诉的人不少,比如小A说“事事都说要按照手册做,我一旦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接待客人,就会被骂:‘别做多余的事’,对服务业本来有兴趣的,却不喜欢这么机械呆板的工作”。
类似的情况在职场并不鲜见。一方面,老板希望下属有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管理如此庞大的组织,没有一定的规则难以保证:在全球店铺都提供同样品质的服务。只是优衣库情况可能更为极端。
高压的管理风格也渗透到供应商处。同个工厂,做优衣库的生产线要比做欧美厂的要累,已经成了共识。
横田写作期间,先后走访了在中国、柬埔寨的代工厂。11年写第一本书时,他去申洲国际,负责接待他的人坦言:“虽然优衣库是占销售额50%的第一大客户,但相比耐克、阿迪达斯,赚得少。因为优衣库是先设定终端价倒推来砍价,而其他买家会考虑工厂的成本和盈利空间。比如你穿着的这件POLO衫,日本售价2000日元,我们这出厂价大概是4-5美元”——换算下来,成本大概是售价的20%。对比了下,上市公司地素时尚(DAZZLE)的毛利率超过7成,考虑到优衣库的售价,加价幅度不算夸张。(碰到U家基本款打折,就尽情扫货吧)
横田采访时,本无意暴露这位热心人士,但上面一查,还是害人家丢掉了饭碗。到了15-16年,中国高涨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促使服装业外迁。到了柬埔寨,横田发现已经变成中资在压榨当地工人。。
插播一个细节,2005年上市的申洲国际十几年涨了60倍,被誉为“穿越牛熊、服装界的腾讯”。现时是市值最高的服装企业,19年营收226.7亿元,净利润51亿元,作为代工企业有这个利润,很厉害了。
而它的第一大客户也不再是优衣库,变成耐克了。另外,它还曾推出类U家的品牌——马威(MAXWIN),只是在华东区域开店,我没见过,但搜了下风评不错。不知是迫于压力还是业绩不佳,在16年把49%的股份卖给网易,实体店也关掉了。
疫情当下,服装行业遭遇灭顶之灾。我们已经接连听到太多的坏消息:阿迪达斯一季度净利润暴跌96%,GAP关闭全球90%的门店,让约8万名店员休假等等。优衣库则预估整个财年的利润会下降约四成(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底)。(最近国内明显好转,周末正佳的UR真是人挤人)
横向比较,优衣库的雇佣体系让受到的冲击较竞品小。
雇佣part-time,而非正式员工是它控制成本的法宝——店长甚至被吐槽过“只有派工的权利”——要节流保利润时,能做的基本也只有砍零工了。
2011年写就的《光与影》的统计指,优衣库只有10%是正式职员,Zara是80%,这也是前者被指“黑心企业”的证据之一,但同期两者的销售利润率相差无几——因为Zara溢价更高。近年U家也在通过引入“区域正式员工制”、给新员工涨薪等举措来试图提升工作条件。
说到底,疫情还是外部因素,真正的隐忧来自于:下一个爆款产品从哪来?
摇粒绒(98)、HEATTECH保暖衣(03)、吸汗舒爽的AIRism(07)、BraTop(08)、轻羽绒(09),细数一下,都已经是十年前开始发售的产品了。套用汽车公司的产品周期一说,每年不过是minor-change小改款。

结果就是,U家整体的周转率显著低于ZARA。

下图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经常看到U家的代言人,却看不到一点ZARA的广告。ZARA主要把钱投入到店铺的建设上。
(以上三张图片均摘自《周刊Diamond》)
这本杂志还提到了一个小道消息:U家与面料主开发商——东丽,两者的合作一度产生罅隙。传闻东丽还撤回了派驻优衣库的部分人员,两家信息共享的程度也有所降低。
要知道,为了研制出HEATTECH,东丽做了上万次的试验,要让混合了聚酯纤维、腈纶的一亿份布料均匀地染上色,相当费工费时。此外,东丽还要监督全球各地工厂的生产工艺,其在优衣库生意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好在,传闻称两者已进入“关系修复期”。搜了下,17年时,东丽参与了优衣库在纽约办的服饰科技博览会,不稳定警报暂时解除。
5
结语
柳井正的经营哲学一直广为传播。连眼镜商J!NS的老板都曾说,要感谢柳井正在他自大、飘忽的时候,在管理理念、为人处事方面所给予的教导。
但柳井正并没有那么传闻中的那么“神”,管人、管公司,他都有盲点。与优衣库的成功相比,这些同样是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案例。
(注:题图来自https://www.advertimes.com/20170330/article247135/,除特别说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28544.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