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疯狂了(美国头号首富洛克菲勒:远离两种人你走得更快;拥有它你走得更远)
洛克菲勒: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支出很快就会失去吸引力。这种能够购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新奇感很快便会消失,因为人类追求的大部分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获得的。
这段话来自洛克菲勒的自传,谈到洛克菲勒,相信很多人都会谈到他的财富,他的确有自己的财富帝国,在鼎盛时期,他的的资产承揽了整个美国GDP的3%,在今日,折合美元约3000多亿,不禁令人咋舌。

关于洛克菲勒到底有多少财富,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而且单纯地从财富上去看待一个人对我们“看客”来讲也不会有太大的意义。而是如何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用于我们身上的知识,学了不能用,那倒不如不学。
1、富人的局限
洛克菲勒在获取巨大财富之后,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说:我找不到了人生的意义。
满桌的山珍海味却无福消受;满身绫罗绸缎却遭受公众的讥讽;尽管生活条件比别人优越,但他们遭受的痛苦却比享受到的快乐多得多。
这或许就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富豪,在退休之后一心投入到慈善事业的原因吧。在寻求人生的意义,在他们看来,财富不过是一些数字而已,而最大的局限在于如何获得大众的认可,如何能够在花费财富的时候实现真正的价值。

馈赠是好事儿,但如何馈赠成了很多富人的一个局限。洛克菲勒曾说:“有些人的确很富有,但是他们的观点很狭隘,很平庸。比如有些人觉得创办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为社会创造了价值,通过这种形式来获得了满足感。”
在中国也有不少的投身慈善事业的企业家,比如中国首善陈光标,尽管他的行为的确解决了不少人的现实问题,但对于暴力慈善还是存在非常大的争议。
70岁的曹德旺接受访谈时谈到陈光标:他的做法对中国慈善事业一点帮助都没有。还特意提到了中国台湾的一位同胞让其回去读《金刚经》这件事儿。

我们普通人一辈子想要进的这个“局”,确实富人们一直想要摆脱的。那么到底如何能够在获取财富的同时,无形中破掉这个局呢?洛克菲勒在给他儿子的信件中特别提到了这一点。
2、远离两种小人
洛克菲勒家族,这个迄今为止已繁盛了六代的财富家族,可谓家喻户晓。这就不得不提到洛克菲勒的育儿方法,比如被大家盛传的《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0封信》中就提到:不要让小人拖了你的后腿。
而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要跟一些学习不好的孩子玩,他们会带坏你的。好像学习成绩成了评判一个好坏的唯一标准。结果学习的好的同学走向社会并不一定就比学习差的人混得差。

那么洛克菲勒谈到的是哪两种小人呢?
1、悲观主义的人:这类人总是能够看到事情的悲观一面,而且还极力排斥事物的对立面,因为他们讨厌被否定。
2、琐碎之人:在他的生活中毫无规划,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跟他的交往中,你不仅获取不到有营养的知识,还会在无形中受到影响。
我们前面说了,学习他人不能只看他人的结果,而是要看他们从0到1的过程,从这里提取出来的智慧才对我们适用。比如洛克菲勒、拉里·佩奇、拉里·埃克森、马克·扎克伯格,这些美国头号富豪,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犹太人。
3、犹太人的智慧
关于犹太人的聪明才智,尤其是商业上的智慧,更是被世人称道。咱们来简单回顾下历史:
全球犹太人总数约为1500万人,占了全球总人口数的0.2%,但在全球富豪排行榜前50名中,竟有10位是犹太人。曾获得了全世界22%的诺贝尔奖项。

为何犹太家庭能培养出这么多精英人才?
专家们一致认为:犹太人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是犹太人获得如此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他们之所以如此会挣钱,懂得做生意的逻辑和规律,不是他们天生如此,而是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位置决定的。
比如以色列,这是个被战争几近摧毁的国家,他们没有石油,甚至水资源严重匮乏,但这样的以色列却从各个方面改变世界,拥有众多的黑科技。
在犹太人实现基因进化的过程中,一本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是《塔木德》。这本书凝聚了几千年来犹太人当中精英分子的智慧与思想,不仅仅每个新生的犹太人需要阅读它,而且这本书更是犹太人至死都要研读的书籍,犹太人的智慧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留下遗言说:“美元和钻石我可以不要,但是记得给我的棺材中放一本《塔木德》,它才是成功和财富的密码。”《塔木德》第四十九条箴言:知识是永远的财富
生活困苦之余,不得不变卖物品以度日,你应该先卖金子、宝石、房子和土地,到最后一刻,仍然不可以出售任何书本。
在传统的犹太家庭里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规定:书橱只可以放在床头,不可放在床尾。
这样的规定就是犹太人用来告诫自己,书是最神圣的,不能对书本有所不敬。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29710.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