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干货(原创 “中小学生上学禁带手机”:手机“错”在哪里?)
原标题:“中小学生上学禁带手机”:手机“错”在哪里?
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禁止手机进校园”的通知得到家长们一致好评,但就如何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放下手机,家长们“面露难色”。
“中小学生上学禁带手机”:手机“错”在哪里?
今天,当我们面对万物互联,快捷高效的电子科技时,我们普遍进入到了“自我”独立和渴求被认可的网络虚拟时代。
随着网络化的不断推进,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开始从以血缘和熟人为主要联系网络的传统社交模式中脱离出来。
“中小学生上学禁带手机”:手机“错”在哪里?
在以手机为传播载体的虚拟世界中,每个个体“摆脱”了现实中不完美的自己,“变成”了理想中完美的自己。
在能够进行自我人格设定的虚拟世界里,每个个体都拥有被“打磨”过的精致“脸庞”,以此寻求他人认可,获得社交满足。
“中小学生上学禁带手机”:手机“错”在哪里?
父母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行事能力的个体,其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临摹和效仿的对象。
如果父母整日沉浸于手机屏幕里那个理想化的自己,不肯抽离其中,全然置现实中的家庭和孩子于不顾,那么他们又如何理直气壮的要求孩子禁止使用手机呢?
作为一个愈陷愈深的低头族、手机控,面对孩子渴望交流的眼神,父母们会不会随意地将他们“丢”给手机或平板?
如果说孩子沉迷于手机等电子设备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那么当初又是谁把一个毫无自主意识的未成年人“不经意间”推向了互联网络?
如此来看,手机似乎并不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中小学生上学禁带手机”:手机“错”在哪里?
伴随着互联网接入手段的日益多元和网络运用便捷程度的不断提升,“全民上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的显著标签。
对于现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互联网的接触和使用不需要刻意学习,是“生而就有”的能力,他们基于自身的独特气质形成了特殊的网络流行文化。
“中小学生上学禁带手机”:手机“错”在哪里?
这种潜移默化于个体大脑深处的文化观念,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和体验,甚至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和实践性。
因此,父母应该从更宏大的认知体系中关注以手机为载体的互联网文化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所带来的影响。
“中小学生上学禁带手机”:手机“错”在哪里?
正确使用手机是未成年人和父母共同成长过程的必修课。
互联网世界的群体普适性和信息开放性决定了互联网文化的纷繁复杂和荆棘丛生。
在解决中小学生手机使用问题过程中,父母作为孩子的标杆,必须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孩子“有距离”的使用和接触手机。
“中小学生上学禁带手机”:手机“错”在哪里?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对未成年人独立自主性的引导与培养,让孩子明确手机的工具属性以及面对手机时的“主人翁”地位。
不贪恋、有节制、能自控,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信息中保持清醒和自律,既考验家长的智慧,也磨练孩子的意志。
大家觉得呢?熊孩子们上学的时候该不该给他们配个手机,方便联系?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3965.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