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INTJ前三功能良性循环-你的潜意识)
我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事情我能长期干下去,但是有些事情,我干了一会儿,就不想干了?
在我浏览一些信息的时候,我脑子里常常会蹦出一些想法,和信息有关的想法ni,这个时候,分为直接去干和不去干两种情况,当我去干的时候te,比如,曾经一段时间我觉得剪辑视频会很有前途,并且能够发挥我的想象力ni,我实际去干了这件事情,剪了一两个视频,然后上传到了网上,但是浏览量都不是很好,这个时候,我就明显感觉自己的热情没有那么多了,这件事情没有我想要的结果,其实也就是一种良性反馈,满足不了我的fi,我就会不想继续干下去了;相反,当我在研究MBTI 的时候,在学习了一些知识之后ni,我去找了很多人做实验te,检验这个知识体系的正确性,他们给我的反馈都是及时的,并且结果都是挺准的,这确实是一个良性反馈,很好满足了我的fi,于是,我会继续去探索这个理论,不断找人去做实验,有时候会出现不良反馈,但大多数时候都能够满足我的fi,那么这件事情就能继续赶下去。
所以,我其实发现,fi对于我去连续不断干一件事情,真的很重要,如果一件事情,我一直干,但始终不能满足自己的fi,那么,这件事情,我大概率干不下去。其实也就是一件事情,如果失败多次,那么我就会觉得这件事情,并不适合我去干,继续干下去只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但是,很多时候,这个fi是INTJ给自己的心理预期,就是他们觉得自己应该达到怎样的一个结果,如果没有达到,那么他们就会非常挫败。这里给出一个建议,如果INTJ 想要做一件长期的事情,那么,要学会先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也就是降低自己的目标标准,比如写了一篇文章,不能一开始就确定一个巨大的目标,要有多少人点赞收藏,目标小一点,有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我发现很多事情,我都是因为短期目标确立过大,导致我对这件事情,最后丧失了兴趣,然后就是严重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干这件事情,你以为自己在这方面并没有天赋,但是当你去观察别人,你以为他们有天赋的时候,他们最后的结果甚至还不如你。
其实,INTJ 是一个解决问题小能手,如果他确定了一个目标,那么他就会基于实现这个目标,在整个过程当中良好地循环前三个功能,如果没有外界压力下,最后地结果,INTJ会认为如果过程没有什么差错,那么结果也是自然而然,排除一些外界因素地干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后地结果,INTJ其实内心是已经能够从过程当中预判,但是外界因素往往会给INTJ压力,所以INTJ还是会在意最后地结果。
我看很多文章都说,INTJ 是一个很自我的人,我觉得这就体现在,前三功能的循环,这种良性循环会让INTJ肯定自己,不在意外界的评价,所谓就是一切尽在掌握当中。但是,一旦出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这件事情没有达到INTJ的预期,其实,INTJ 会去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有时候,这种反思没有用,因为外界因素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大概率反思不出什么结果,如果INTJ 很倒霉,外界不断干扰最后的结果,INTJ会陷入一种不知道怎么办的痛苦当中,这个时候,他们不会再去寻找自己的问题,会不断去寻找外界的问题,他们会希望外界能够符合自己的要求,这个时候,INTJ 会让人觉得很固执,甚至别人根本听不懂他为什么会这样想,还会觉得他在无理取闹,然后INTJ 会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这个角度来看,INTJ 内在的这套封闭体系很难理解,加上他们自己面对他人很难去诉说自己的内在想法,这个想法一般人也很难理解。但是,INTJ 其实并不需要别人能够理解他们,他们只是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有时候,他们能否干成功一件事情,需要一个外向的解决问题的高手,帮助他们去解决这些边角料问题。
这里给我自己几个小建议:
1、确立一个能够马上形成反馈的目标,有助于下一个目标的确立以及实现;
2、要提高自己的se,多去了解外部环境,然后再去评估自己的付出于实际情况能否达成内心的平衡,再去选择是否要继续这个目标或者换一个目标
(因为我之前犯了一个错误,我没有太关注外部环境,只是内心潜意识里有一个预期,但是经过努力发现,最后的结果远远达不到预期,那么,这个时候,其实会严重怀疑人生,就是否认当时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
说说INTJ身上的完美主义,我觉得就是体现在,希望做一件长期的事情,非常讨厌半途而费以及转换目标。除非这件事情最后会有一个明确的结束目标,否则,INTJ在所谓完美完成之前,会非常执着于这件事情。这会导致他们在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深思熟虑,考虑非常远考虑非常多,就是为了确保这件事情,他们能够一直循环好前三功能以及达到潜意识里自己的一个结果。
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个大脑逻辑:我特别擅长将一个理论运用到极致,将这个理论运用到方方面面,希望这个理论能够解释一个层面的所有问题,一开始有一个基础,然后不断根据自己吸取到的信息,给这个理论添砖加瓦,不断修缮。举个例子:我现在就在运用荣格这套理论来解释问题。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1、不愿意去接受别人的新的观点,因为会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个时候,我觉得要发挥自己的ti,去尝试思考别人的话是什么意思;2、灵活性不强,这个框架会告诉我满足一些条件就能够实现目标,但是当外界条件不满足的时候,往往会非常抓狂,会疯狂去寻找这个条件解决方法,从而滞后当下以及未来应该要去做的事情,其实你会发现,这个所谓你觉得需要去满足的外界条件,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环境,并不是客观的外部条件,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找到这个外部条件,那可以,如果找不到,有两种方法,第一,你自己去破解内在的框架,这个你大概率很难做到,ti太弱了;第二,去寻求外界的帮助,帮助你自己去破解这个框架,形成新的更能适应外界环境的框架。根据我对自己过往事情的反思,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很好解决问题,没有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外界环境。
一个想法:我觉得现在很多的理论,其实没有哪一个是所谓的唯一的真理,理论是用来解释解决问题的,只要能够到达这个目的,就是可以运用的。至今为止,我也学了N个理论了,这些理论都是经过检验,是比较成熟的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以及能够带来实际作用的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局限于学科的,我经常觉得各学科之间有一种神奇的互通关系,比如:脑神经科学其实是研究客观大脑运转的学科,但是我觉得脑神经科学和荣格心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里我暂且不做绝对定论,因为我不知道荣格这套理论是不是通过做实验,就是人脑神经实验得来的,还是通过一些其实方式得来的。(感觉自己写得好乱)
关于要不要去实现自己的脑洞想法,我觉得,我的脑洞真的有点太大了,看到任何信息都会产生一个想法,这些想法没有可能都要去实现,一个小建议,停止ni过度发散,专注于当前目标实现。
(先写到这里)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4795.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已有2条评论
访客
回复每天顶顶贴,一身轻松啊!http://o38573.0533fangchan.com/
访客
回复我只看看不说话。。。http://7coh.solovem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