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创业知识分享网

分享花呗|白条相关的小知识及使用技巧

硬核推荐(喝茶“养秋”!茶性一览表,最适合秋天喝的茶)

花白达人    2022-11-13    255

  广东人的生活离不开茶,喝茶,不仅要讲茶叶,还要讲茶性。秋天到了,随着气候的变化,杯子里的茶叶也该换换了!

  秋天喝什么茶最养生?

  我国的茶品类众多,按照色泽和发酵程度可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花茶七类。

  常见茶叶性味表

  种类

  茶性

  禁宜人群

  绿茶

  性味寒苦

  适合胃热者饮用;脾虚者不宜过多饮用

  白茶

  性凉微寒

  适合胃热者饮用

  黄茶

  性清凉、平缓

  适合大部分人群

  乌龙茶

  不寒不热

  适合大部分人群

  红茶

  性温热

  虚寒体质和老年人宜饮用

  黑茶

  性温偏醇

  阴虚内热的人不宜饮用

  花茶

  性温

  适合大部分人群

  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每个季节都有最合适饮用的茶:

  春——花茶,其味甘性凉,并有芳香气味,有助于散发冬天积聚体内的寒气,畅通人体气血,强健肝脏功能。常见的花茶有桂花茶、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等。

  夏——绿茶,其味略苦微甘、性寒凉,有解热消暑养阴、清心止泻疗疮的功效,最宜夏季饮用。

  我国十大名茶中杭州狮峰龙井、苏州洞庭碧螺春、安徽黄山毛峰、安徽六安瓜片、河南信阳毛尖等,均属绿茶。

  秋——青茶,青茶即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其味微涩、微甘,不寒不热,具有生津止渴、清除积热、润喉润肤的作用,可对抗秋季燥邪。

  乌龙茶的名品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大红袍、凤凰水仙、冻顶乌龙等,其中前两者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列。

  冬——红茶、黑茶,这两种茶味甘性温,有蓄养阳气、生热暖腹的功效,能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抗御能力。

  红茶的代表产品如安徽的祁门红茶、云南的滇红茶,以及色红如荔枝的荔枝红等。

  黑茶传统上主要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因此有“边茶”之称,常见的有湖南的安化黑茶、湖北的蒲圻老青茶、四川的南路边茶、云南产的普洱茶等。

  最佳的饮茶时间表

  喝茶是个健康的好习惯,因为茶叶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的这些成分大多有益于人体健康,如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功能。不过,在什么时候喝,功效能发挥得更好,很多人就不清楚了!

  01

  第一杯茶:8点半-9点半

  第一杯早茶,用200毫升沸水泡3克茶叶,这个用量及在这段时间饮用,可以起到提神醒脑、抗疲劳的作用。

  特别适合:需要工作一整天的上班族。

  02

  第二杯茶:14点-15点半

  第二杯午茶,可以用180毫升沸水冲泡4克茶叶,这个用量及在这段时间饮用,对于降血脂、保护血管有一定好处。

  特别适合:年龄偏大、三高以及中午吃的比较油腻的人群。

  03

  第三杯茶:18点-19点

  第三杯晚茶适合在18点-19点喝,也可以在晚饭半小时后喝。

  可以用150毫升沸水冲泡2克茶叶,这个用量不会过浓,不会影响夜间睡眠,而且在这段时间内饮用,能够起到降血脂、助消化的作用。

  特别适合:三高以及晚上应酬比较多的人。

  秋天饮茶注意

  01

  少用保温杯

  很多人认为保温杯泡茶会析出杯子里的重金属,其实保温杯没有那么脆弱。

  一般来说,如果用的是正规合格的食品级不锈钢,比如316、304不锈钢,正常使用是不用担心安全问题的。

  不过,用保温杯泡茶会影响口感,使茶水更为苦涩。而且保温杯泡茶很容易因为茶水太烫而烫伤口腔。

  据研究显示,经常喝温度超过62°C茶的人,胃壁较容易受损,易出现胃病的病症。

  02

  不要空腹喝

  空腹喝茶对肠胃有直接的刺激,尤其是空腹饮浓茶很容易导致茶醉的现象。 

  要知道,茶醉不比酒醉轻松,茶醉的时候,虽觉胃中虚困,但又像有什么东西装在里面,在胃和喉咙中翻腾,想吐吐不出来,严重的会头昏、耳鸣,浑身无力。 

  解决醉茶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一般来讲,只要喝一碗糖水就可以了。

  03

  不宜喝太浓的茶

  古人云“淡茶温饮最养人”。不宜喝太浓的茶。浓茶含有较多咖啡因,茶碱也比较多, 刺激性强,特别是女性在孕期更不宜喝浓茶。

  一般来说,冲泡乌龙茶时,以1:15的茶水比,冲泡1分钟左右,即可收获最佳口感。

  切记冲泡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不仅茶汤色暗、味差,失去品尝价值,其营养价值也大大降低。

  04

  茶与酒要分开

  在酒后喝茶对肾脏是不利的。 因为,茶水中所含的茶碱本身有着利尿的作用,但在酒后酒精转化的乙醇还未完全分解时饮茶,人体会因为茶碱的利尿作用将乙醇引入肾脏!乙醇对于肾脏有着极大的刺激性,这一过程对肾脏功能将造成损害。

  编辑:小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7050.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