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知道越好(人生大事唯有爱)
转自:河北日报
人生大事唯有爱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
□张玉田
作家周国平曾说:“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欢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魅力。总之,没有死,就没有了生命的意义。”由韩延监制、刘江江编剧并执导的电影《人生大事》,聚焦少有人关注的民间丧葬行业,讲述了刑满释放的殡葬师莫三妹,子承父业接手了父亲经营的殡葬店,在一次工作过程中遇见了孤儿武小文,意外地改变了对职业和生活态度的故事。影片不能简单地说是一部讨论死亡主题的作品,它借用死亡或者说丧葬故事的外壳来表现创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尤其是对当下现实社会的思考。
影片虽然直面死亡,但刘江江却将殡葬这样一个在现实社会中讳莫如深的行业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和刻画。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是沉重甚至令人沮丧的,但通过刘江江温情、自然的处理,悲痛中交织着欣慰。他从严肃的生死话题中,延伸出丰富的、略显荒诞但绝不怪诞的、耐人寻味的意义来,并别出新意地将一个小女孩儿塑造成主角,把死亡这个原本沉重的概念融入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百态,变得温情而又治愈。这种讲述方式自然而然地让观众产生共鸣与共情,不同年龄段、各行各业的观众情不自禁地被带入影片中的情景,与片中人物一起“向死而生”,去思考生活、生命的意义。
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自由人,亦即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他不受畏死的恐惧的情绪所支配,而直接地要求善。换言之,他要求根据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原则,去行动、生活,并保持自己的存在。所以他绝少想到死,而他的智慧乃是生的沉思。”影片中,在从事殡葬业的主人公莫三妹的眼中,死亡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外婆的死只是肉体的消亡,外婆逝去后,她对小文的谆谆教诲永远留了下来,“粒粒皆辛苦”“路长在鼻子下头”“见好就收”……小文时时记得外婆说过的话。这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生”。是的,影片虽然讨论的是死,但它告诉我们的恰恰是生,摒弃对于死亡的过度恐惧和焦虑,善待身边人,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好好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苦短,欢乐和美好的时光更为短暂,又因为它随时可能逝去而愈加珍贵。从这个角度说,随时而来、不可避免的死赋予了生真正的意义。
面对死亡,人们不禁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答案也许有千万种,而笔者更愿意以“爱”来概括——人生大事唯有爱。
然而,“爱”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周国平说,也许没有比“爱”更抽象、更笼统、更歧义、更不可通约的概念了。让我们回到影片,从中撮取几个关键词,或许可以作为理解人生之爱的钥匙。
其一,爱是怜悯之心。莫三妹不仅对死者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哀怜,而且对于生者有一种本能的体恤。如果说他为死者做事是出于职业需要,那么他收养小文,不惜一切地照顾她,怕她冻着饿着,担心她遇到意外,让她上学读书长知识懂道理,以及为曾经背叛了他的女友死去的丈夫化妆整容,等等,则完全出于同情和怜悯之心,因为这种保护和帮助在别人看来也许毫无必要,甚至有些冒傻气。也许有人会说他是出于无奈,是因为逼仄的生活不得不做出的被动选择,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源于他与生俱来的同情心与怜悯心,与责任无关,甚至与觉悟无关。正如现实中有的人总是向比自己弱小的人或认为需要帮助的人本能地伸出援手,即使因此吃亏或受委屈也不放在心上一样。
其二,爱是奉献。莫三妹对于包括小文在内的其他人的爱是单向的,是不求回报、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无私的爱、纯粹的爱。这可能是最接近“爱的真谛”的一种爱。也有观众为莫三妹最后没能与小文的亲生母亲走到一起而感到遗憾,甚至替主创创意,无论从情节的发展走势还是从小文母女的情感趋向看,他们重新组成一个三口之家并非不是天作之合。但是主创并没有这样处理,而选择让莫三妹把小文送回到母亲身边。唯其如此,观众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爱的快乐。如果让莫三妹与小文母女重组家庭,看似圆满,实则落入俗套。
其三,爱是善良、真挚与不屈不挠。莫三妹因为生活的变故不得不从事父亲留下来的、自己并不喜欢的殡葬职业,女友背叛,经济拮据,面对坎坷的生活,他虽然嘴上说着“麻烦”,却从未对毫无血缘关系的小文弃之不顾。也正是他这颗真诚、炽热的心,让他在一次次工作中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从而获得他们的认可。在与小文的互相救赎中,在成为一名合格殡葬师的过程中,他感悟到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敬畏,这个转变从他开始认真对待当下的每一件事开始:对小文细致入微的照料,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安慰,对父亲的理解,对前女友的谅解……莫三妹的善良、真挚与不屈不挠,帮助他找到人生的希望与坚持下去的动力,完成了属于他的成长,跨过死亡带着希望向未来生活前进。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7343.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