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告诉别人(每个人都要知道的,关于《人生大事》教给我们的道理!)
电影《人生大事》上映后,成为了暑期票房的一匹黑马,获得了很多人的好评和称赞。
也有不少人在看电影之前,从没有想过有关于那么遥远的事情,却在电影里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答案。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可只有当你经历的足够多之后,才会明白:人生除死无大事。
壹
电影《人生大事》讲述了“殡ˇ葬”师莫三妹在刑满释放不久后的一次出殡中,遇到了孤儿武小文,小文的出现,意外地改变了他对职业和生活的态度。
该片故事题材聚焦于国产电影极少触及的“殡ˇ葬”行业,将以此为背景展开一段市井小人物们的“英ˇ雄”故事。
《人生大事》以罕见的殡葬题材进入人们的视野,主创坦言在中国聚焦殡葬业需要勇气。
正像监制韩延所说,以殡葬题材切入,并不是为了猎奇,而是这个题材更能承载对于生死的思考。
一开场,《人生大事》就给观众抛出了一个难题。
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究竟哪一个更重要?
乍一看,或许是一个不需要选择的题目,但实际上却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影片里,三哥一直责怪父亲老莫心里只有那个他从未见过面的、早早死去的二哥,而没有活生生的自己。
一直到老莫生病住院才得知真相:
原来二哥是为了从长江里打捞起一个十几岁溺亡的孩子,才再也没能回来。
“为了一个死人,折了一个活人”,值得吗?
这个场景或许极端,但类似的难题,新闻里却不少见:“该不该救一个想死的人?”“大学生救老年人而牺牲,值得吗?”
“海中救人却双双溺亡,救人这事该还是不该?”
在“生”与“死”这样的难题面前,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完完全全地用上帝视角去思考,用利弊去衡量,对于他人的选择,也很难用“对”或“错”去评判。
贰
国人惯来忌讳触及死亡,忌讳殡葬人员,忌讳葬礼葬仪,忌讳亡者亡灵。
但正如监制所说,死亡不是晦气,那是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
而殡葬人员,是给予亡者最大尊重,以圣人之心护送亡者最后一程的人。
无论是亡者,还是殡葬师,都跟晦气无关,反而有着别的身份职业无可比拟的浪漫。
如此想想,死亡不再阴森可怖,殡葬师也不再晦气卑微。
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好好珍藏。
每一位种下星星的人,都值得被好好尊重。
也许,只有真正接纳告别,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余生,珍惜眼前,珍惜人世间的每一份温暖和羁绊。
也许,只有真正理解死亡,我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才会不再只有痛苦伤悲,而是有星入梦,温暖长伴。
也许,只有真正了悟生死,我们在面对各自的人生终局时,才会更加豁达坦然。
人生大事,生死二字。
生当尽欢,死亦无憾。
叁
电影中莫三妹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
严厉的父亲,嫁给他人的女友,还有那个一直在捣鬼的小哪吒,让他不停的遭遇着这样那样的坎坷。
也正是如此,他才能最后放下心结,真正对这个行业有了敬畏,成了真正的圣人心。
同样毫无疑问,小文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父母不知去向,舅妈不肯接纳,成了一个孤儿。
但是外婆的好,还有莫三妹这个看似不靠谱的好父亲,以及最终希望找回她并且好好养她的母亲。
人生除死无大事,说得真好,人与人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交集,有些是坎坷,跌倒了就爬起来然后就那么过去了。
有些是善缘,结下了就是一辈子的欢乐幸福。
正如莫三妹和武小文的家,是欢乐,幸福的,充满着烟火气的惊喜与感动。
人生除死无大事,从今天起,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然后在自己百年时,还能绽放于每个有缘人的心里。
人生除死无大事,死去的故人会像星星无时无刻照耀着还在生活中挣扎的我们,那我还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变成烟花变成灰烬,变成渺小不可计的微小分子,都足以在你心中点亮一盏长明灯,莽力奔跑不会失去方向,混沌浮沉的心有了寄托。
每当一颗星星回归天空,都会有一个孩子找回自己的初心。
《人生大事》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直面对生死的态度。
“人死后变成烟,烟上升之后就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死亡是一件可以被诗意化被浪漫化的事情吗?
《人生大事》给出的回答是:
有何不可?记忆才是最重要的,记忆足以和死亡抗衡,记忆存在,人就会永远活着。
点个「在看」,与君共勉。
END
和千万妈妈互动分享,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7389.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