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创业知识分享网

分享花呗|白条相关的小知识及使用技巧

居然可以这样(神探大战剧情解析)

花白达人    2022-11-16    290

——光影下的造神行动

昨天下午刚看完新上映的《神探大战》,简单翻了下影评,多是说节奏画面都不错,但是什么剧情不够深厚,逻辑有些瑕疵之类的,我只能说大家是不是有些小瞧这么个港片大制作的编剧水平,这明暗交织的两条线其实已经给出了完整的提示。趁着闲暇索性就影片做个解析,供大家在思路上多些参考。

首先,要真正解析这个影片,或者说要明白为什么这个影片会有明暗两条线,而明线上却有很多逻辑BUG,那我们就要说个影片之外的制约条件。是什么呢?是大陆影片放映的过审限度,简单来说就是“伟光正”、“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类似之前《无双》这部电影,明明反派全程智商在线,最后为了正义战胜邪恶弄出个感情尬演的烂尾,而这是影片能过审放映的前提,放在《神探大战》中也就是影片里的那条明线。而我说这部剧的编剧真的很厉害,就是因为他在用一条明线保证影片剧情合理,节奏紧凑能过线、各种反转能让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还隐藏了一条暗线,而这条暗线才是真正完整的逻辑,彻底合理套应了明线中的一些看似剧情逻辑BUG的伏笔。

下面进入具体的暗线分解,涉及部分剧透,部分内容可能会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建议喜爱烧脑电影的小伙伴,在观影后完整细品:

首先我们需要先找个点切入暗线,就是从明线里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挖进去,开始潜入:

1.屠夫案发生了十七年,方立信(林峯饰)用栽脏的手法已经嫁祸给了佘强,之后又没再犯案,现场没有任何保留的意义,留下来对方立信其实是个隐患,说为了后期用来栽脏李俊(刘青云饰)才留着更是太过太牵强,十七年的时间完全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将一切洗白白,那他为什么一直都不清理?

2.李俊在与陈怡(蔡卓妍饰)的对话中说屠夫案实际受害人有31个,但是警方的卷宗里直到十七年后也是只有25个,他为什么明确知道有31个?他十七年前就离开警队了,后期任何警队资料他都不可能再接触到,这点从剧里整个在“执行正义”的案件都是当年90年代的那些案件可以看出,他后来并没有再接触到新的案件,那他是怎么肯定受害人实际有31个的?

3.李俊和陈怡第一次进到那个屠夫案的受害现场后,经过十七年的岁月,那些受害者尸体都早已成了白骨,被埋在一个个坛子里,衣服也腐烂了,可李俊却准确的对着每个坛子喊出了那些人的名字,他是怎么做到的?要知道那些人死的90年代,就是用头骨复原人脸的技术都不成熟,更不可能通过失踪人照片模拟出头骨差异了,李俊是怎么看眼骨骼,甚至有的都不是头骨就分辨出来死者的?

这里有的人会说可能是通过衣服来分辨的,且不说影片里画面上衣服已经明显腐烂成碎条条而且掉色严重,就说我们平常看到的寻人启事吧,描述最多是XX颜色上衣,XX颜色裤子,详细些再也就类似白色、短袖、衬衫之类的形容。而这些受害者可是失踪人群!连尸体都没被发现过,又不是失踪前都穿这身衣服拍过照片给警方存档,没有准确衣着信息的情况下,90年代的衣服款式又只有那几种,大同小异,李俊是怎么通过一些掉色腐烂的碎布条精准分辨出受害者是谁的?除非他十七年前就来过,发生了一些事,让他清楚的记得着这里的每一个受害者所属的坛子。

是不是感觉有些寒毛耸立了?好吧,这只是最表面的第一层逻辑BUG给出的提示,现在我们继续往下深潜:

影片里陈怡至少重复三次说过一句话,在一个烧脑剧里一句话重复三次可以算是很明显的提示了。这句话就是:被抓后受虐了3天,第一、二天与第三天的受虐程度完全不一样,她觉得可能是施虐者想在第三天杀死她。这里有个很违背施虐心理症状的点,简单解释下,就是对于施虐成瘾的人来说,他捕猎后享受的就是施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慢慢加紧,来增添猎物的绝望感,类似古代的凌迟,但绝不会突然粗暴的想直接把猎物弄死,毕竟每次捕捉都是有风险的不是吗?能多玩一会是一会。

那么为什么剧中1、2天对比第3天,陈怡为什么会明显感觉到强度上的差异?这里有一个假设可以完美的解释这一点,因为1、2天和第3天施虐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没错,第三天的人是另一个人模仿作案,他既没有施虐成瘾的病态心理,又不清楚之前人施虐的具体力度和鞭打时间间隔,只是根据原来的伤口情况进行模仿作案,这就造成了陈怡模糊中那明线上感觉到的施虐差异。而这一点也恰恰解释了陈怡为什么能逃跑掉,因为模仿作案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想杀她,而是另有计划,同时也正好解释了第三天的这个人为什么明明施虐重的想要杀她一样,却又放了她的剧情矛盾点,因为施虐重只是因为这个人不清楚之前的强度,并不是要在第三天弄死她。

那么按这个假设往后推,第三天的人就不再是方立信。所以方立信有没有可能是真的听到警方要搜索的消息后想提前赶过去处理,才比别人先到,结果遇到了陈怡,那时候来不及处理了,才灵机一动想出那个误导的操作?将混乱中的陈怡转体了180度,让大家把搜索点放在了东村,最后为了避免扩大搜索,才生硬的将事情栽赃给了东村的佘强。

而正是因为第三天中另一个人的存在,所以现场才留下了这个人的指纹、脚印、甚至雪茄(当然雪茄可能是后面补放的,另有原因,暂且不说),又因为警察的搜寻,现场来不及当场处理干净。这一点就呼应了后面李俊不断的嚎叫说是现场有他的脚印和指纹是方立信的算计与栽赃,想通过这个来掩饰曾经出现在这个房子里的另一个行迹。这里简单解释下,足迹这个东西中国古代就有较强的鉴别水平了,17年前的足迹和17年后的足迹有着肉眼可见的明显差异,光是浮尘都能做出最基础的判断,所以如果说李俊是第一次踏入这个房子,新鲜的足迹绝对不会因此而被栽赃和怀疑,作为老探员的李俊更不可能不懂这点,除非这个脚印就是17年前的。只能说李俊在混淆视听,并通过来回不断的疯癫与奔跑破坏现场,掩盖那个尘封了17年的脚印。

按这个往下推,那么前面提到的现场一直被保留就有了原因,因为方立信很清楚第三天的人不是他,那么究竟是谁?这是个巨大的隐患,所以他要钓鱼,钓鱼用了两个鱼饵,一个是当年的现场,一个是留在身边娶为妻子的陈怡,因为他并不清楚对方为什么不是直接报警解救陈怡,而是把事情搞得复杂化,所以他将陈怡留在了身边,贴身观察的同时尝试看看是不是能作为钓到对方的另一个点。

而方立信为了不被第二个施虐之人反钓鱼,所以他或许会在附近远远观察,却绝不会再踏进那个屠夫案现场,因为他不确定当年的第二个会不会也像他一样远远观察着,等着自己入网。只是方立信没想到他要钓的这个人也是个聪明人,十七年硬是忍着没去过现场,最后还利用陈怡巧妙的解释了现场有他脚印和指纹的原因,这里李俊甚至顺手解释了这十七年里他经常到附近徘徊观察的原因,原话是对陈怡说的:“这里我来了不下九万次,为什么这次不一样了呢?”。巧妙的解释了他行迹中常来这里的原因,而也正是两方各怀心思的对峙,造成了17年前的案发现场始终尘封的诡异一幕。

暗线推到这里,其实出现了两个分叉路口,为什么说两个分叉路口,因为推理到这里时,17年前当时的那个现场,在确定有2个施虐者的情况下,可以推出两个不同的走向,当然在最后其实殊途同归,其中一条可能也只是为另一条打掩护,但现在我先说下推理过程。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影片中一个很奇葩的点,方立信想栽赃李俊,结果绷带缠手居然能缠错手,这明显跟全片树立的方立信高智商、谨慎超绝的形象不符,那么这里就引申出2个可能的判断:一是方立信真的不是那种智商超高,思维周密与李俊形成尖峰对比的存在;二是方立信故意这么绑,好在最后作为帮李俊脱罪的证据之一。

那么根据这两个可能不管哪个,其实都会得出一个结论,方立信是李俊整个计划中的一枚棋子,是的方立信不是像《无双》之类的电影中是与李俊正反对立的顶尖对决(我知道无双最后也不是,这里只是打个比方),看似针锋相对、棋逢对手的明线之下,其实剧情已经很清楚的透露出真正的暗线里方立信只是李俊整个计划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同时根据上面2个可能的论据,我们回到之前所说,推出棋子形成的可能性于当年那个现场的两条岔路方向:

一种是方立信从头到尾都被别人谋划了,身在局中不自知,被李俊从十七年前依其心性选中布下了这个局;第二种是是方立信从一开始就是李俊发展的信徒(这里为什么我将之称为信徒,因为这正是整个暗线逻辑的真正关键,后面会有详述),被李俊从家暴中拯救出来,甚至他母亲、哥哥的死都和李俊有关(这点能呼应,最后翻三个案件的场景,李俊最后是作为顾问配合警方重查可能存在的冤假错案的,翻的却是方立信母亲被杀、方立信哥哥车祸和李俊妻子抑郁自杀三个案件,就是暗指这三个案件另有隐情)。

第一种推论,身在局中不自知虽然能对应方立信后面绑错手的愚蠢,但是会和后面的某些巧合形成冲突,最明显的巧合就是欧阳(谭凯饰)被神探组织抓后,警厅里方立信怒吼陈怡让她回家,并且帮她绑了个伊恩结,这个时间点正好卡住了陈怡开他的车出门后李俊袭警逃离,并且还确定陈怡会让一个疯子上车。这涉及到太多的心理判断,及其周密的逻辑布局,能独自做到这些谋划的人绝不会出现绷带绑错手的情况。

那么否掉身在局中不自知的可能,就只剩下一种推论:方立信和李俊从一开始就是一伙的,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在为了达到某个结果演一场戏,这个推论就可以很好的呼应上面那个巧合,2个人合作的情况下,时间基本可以把握,所以方立信吼着让陈怡立刻走,这样开车出门才能卡上李俊袭警逃跑的时间,而特地系的伊恩结可以让后续陈怡在李俊的影响下对方立信产生怀疑,最重要的是只有方立信这个老公才能足够了解陈怡,知道在那种情况下李俊说什么话,陈怡才有可能让他上车,这一点是表面上不通人情世故的李俊很难做到的。

而推出了李俊和方立信同属一伙,甚至整个神探组织,都是为了某个信念,某个结果在推动着整件事的时候,那么所有的逻辑就顺理成章地对应上了,接下来一场大戏也将真正开始!

先复原下屠夫案的场景:方立信,家暴受害者,国中期间被李俊挖掘后帮其解决了母亲和哥哥(这里也能解释一个十几岁小孩怎么做到完美犯案的)。

李俊帮方立信解决了他母亲和哥哥后,开始并不知道方立信因童年阴影留下了虐杀成瘾的问题,只是后来在某些契机下发现,这时候已经死了很多受害者,准确的说已经死到陈怡被抓虐待这里了,然后被李俊发现制止。同时因为陈怡失踪前留下的手机信号,被警方在之后锁定了大概搜索范围,李俊为了帮方立信开罪脱身乃至栽脏,临时想出了个办法。所以第三天的施虐者是李俊,因为需要方立信有不在场证明,如果受害者第三天还在被虐,但是方立信明明在警队执勤,那么这个就是一个基本不会被怀疑的不在场证明。而正因为第三天是李俊,所以他不知道之前方立信施虐的轻重程度,更没有方立信的施虐成瘾心理,所以他没办法完全理解那种状态,只是为了方立信的不在场证明才模仿虐待行为,这才造成了陈怡感觉到明显的施虐差异。之后方立信脱罪,成为李俊的信徒,同时作为神探组织初代成员,明面上的组织教父开始活动。

下面来说说神探组织,剧中明线里这个所谓的神探组织看上去只是个复仇者联盟,管理混乱,人均愤青,甚至还被方立信从头到尾忽悠利用,看上去就是个散乱的临时组织。但是,不知大家注意到没,事实上,他们这些人行动果决,目的明确,而且该牺牲时毫不犹豫,这种组织能是像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一般的军队都做不到你说句为兄弟开路,所有人就全都牺牲光荣了,蝼蚁尚且贪生。能做到这点,就说明他们除了意气用事,必然还有个信念,甚至信仰支撑着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做一项正确的事,甚至一个伟大的事,才有可能达到这种程度。

而这里也就凸显了明线上整片都让大家始终摸不着头脑的某条思维线,那就是方立信到底想干嘛?这个反派到底想干嘛?反派也该有反派的逻辑思维吧?如果看明线上方立信前期就是个彻头彻底的反派,杀母、杀哥,虐杀了31个人,然后却在后期莫名其妙的建立个执行正义组织,执行啥?执行自己吗?他要是有这个信念能虐杀30多人?或者为了往上爬?好吧,反派要有野心,但是他要是真是智商高绝,心思缜密那往上爬有很多种方法,却绝不包括建立这个组织弄出来一堆事,这对他晋升事实上并没有任何好处,相反那么多旧案被翻出来,这批当年有关的警务人员基本都到头了。OK,既然明线上找不到答案,那么我们重新回到这个神探组织,开始往下深潜。

从明线里我们先归纳下神探组织的基本逻辑,看看组织成员、被家暴的警察、雨夜凶杀案的遗孤、收楼案的遗孤、烹尸案的遗孤、屠夫案的遗孤、魔警案的遗孤(这两个是方立信干的,但是遗孤可能并不知情,我们后面具体说),可以看出这就是受害者抱团取暖的一个群体,警方没有给他们正义,于是他们决定自己“执行正义”,而且组织里可能有明确的相关教义,就是加入组织正义执行后,必要时需要以牺牲做为代价。

这里可能有人说屠夫和魔警案不对,看上去和整个组织的信念对应不上,但是事实上最后方立信是死了的,最后除了李俊,其他人都死了,方立信用生命为李俊演完最后一场戏,把神探重新送回了警局,带着整个组织的信仰继续执行正义。不然没理由解释方立信结局时明明有那么多机会杀了李俊,却各种拖延,甚至还反派死于话多的说出了所谓的真相,要知道整部剧里方立信之前都可谓是杀伐果断,干脆利落,能动手完全不BB,最后的场景只能证明他们是要演场戏,这场戏给谁看?给那个看上去急吼吼要杀,却即使刚生完孩子都能跑掉逃生的陈怡看。

有人说他们怎么能判断陈怡最后还会回来?也许会逃生后先向警方求救呢?但事实上陈怡最后回没回来并不重要,因为即使陈怡没回来,而是跑远了搬救兵,最后结局也一定是李俊因为各种意外反杀了方立信,反正场上都没人了,怎么编都行。重要的是有2个点:一是陈怡不能死,那是参与了整场戏份的人证,二是那个孩子不能死,因为孩子是陈怡的希望,也是李俊拿捏陈怡的点,毕竟陈怡全程跟进,后期又还活着,可能会发现某些端倪,有孩子就会又挂碍。

而这就能套应最后一个点,李俊对着空气开枪,问陈怡有没有看到怪物,陈怡犹豫了很久,抱着孩子看着手里有枪的李俊,最后说看到了怪物。我们华夏有个词叫什么?指鹿为马!这是一次试探,也是明确的威胁。

记得在前面被关到审讯室里的李俊说过什么吗?当方立信拿着录像对角落里假象的李俊女儿说话时,李俊曾说你不可能看到她的存在。这说明什么?说明李俊很清楚的知道,那些是他臆想出来的,连亲人是臆想出来的他都知道,他能不知道怪物是假的?可是他为什么还是随便向空气开了几枪,然后问陈怡有没有看到?要知道真是妄想症向什么会动的怪物开枪往往都是打死了身边的人,而不是向空气开枪,而且这是第二次问了,记得吗?全片之处还问过一次,记得发生了什么?

简单来说指鹿为马这个事有两个阶段,第一次指鹿为马时有些人说没看到,于是计划没达成,于是让指鹿的人明白了他的影响力还不够,于是后来那些说没看到的都出事了,再当第二次时,大家都跟着说那就是鹿,嗯,影响力够了(记住,这里提到的影响力),于是,和谐了。

所以,是不是开始有些明白,这个神探组织搞了那么多事究竟要干什么了?片中李俊曾对陈怡说,方立信这种精神病是没有感情、没有人性的,但事实上没有人性的不是方立信,而是李俊。他为了让女儿认同他是神探,不惜通过方立信让女儿入局,让她身在局中看到自己才是神探,从那些受害者角度给自己一个神探光环,在女儿被感动的以他为荣后,为了避免后面长期相处出现端倪,让她死在了那个以他为荣的点,满足了他虚荣心的同时,把自己刻画成一个女儿都被杀的正义的弱者位置,更容易方便后面取信警方,博得大众的同情。

所以这个组织才叫神探!!因为这是李俊的执念,执行正义也好,拉女儿入伙洗脑以他为荣也好,前提都是这个组织叫神探,如果是方立信弄的一整个布局,那他图什么?他甚至根本没有必要把组织起名叫做神探,全剧都能看出神探是李俊的执念。如果是方立信创建的组织他根本没有必要把组织起名神探。只有是李俊在执念下做出的整个布局,并向下通过这种组织信念不断病毒似地感染下面,整个剧情才说的通,逻辑上才全都能理顺。毕竟那种抱着炸弹去自爆的组织都存在,这种有着特殊执念与信仰的组织能形成就并不奇怪了。毕竟有些邪教教义奇葩无比,都有教众跟着去自杀、暴乱,更何况这个组织里面还都是些受害者,在其脆弱时加以引导,导致成员心理畸形、极端就更容易了。

那么当我们把这个神探组织理解成有着某种偏执,执念信仰的组织之后,全篇最关键的点就来了,他们这一出大戏开锣,自导自演,甚至最后基本都牺牲献祭是为了什么?

请注意我用了献祭这个词,什么时候会用到献祭?神!!!

什么样的神?探案之神!谓之神探!!

纵观全剧,可能很多人也注意到了一个点,所有被执行正义的案件都是90年代的案件,是李俊被退离警队之前的案件,说明李俊被退之后很难再深度接触到后续新的案件,毕竟很多卷宗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措施,是绝不可能将其复印或者拍照带出警局的,甚至部分案情都只有相关的专业人员,才能知道其要负责的部分信息。这种情况下即使李俊有方立信他们这些内应也很难通过粗略的描述去准确判断案件信息,毕竟类似方立信他们这样的普通警务人员如果能发现那些有用的细节也就不会弄出那么多冤案了。

那么在神探这个组织看来,在这李俊离开的十七年里又会有多少冤假错案,未来又会有多少??所以神探这个有着特殊信念,并且有着类似经历感同身受的组织,做出了一个决定,决定以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最开始基层的肯定没想着要死光,最后多少有点被逼上梁山),也要将李俊重新送回去,不仅要让他能继续接触第一手案件信息,还想为他塑了一个金身,以便李俊未来为那些含冤之人昭雪时能不在被人怀疑。

于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整个组织在方立信这个狂信徒的领导下完美执行了这一次行动,并且成功实现行动目标,或许组织中很多成员并不完全清楚前后情况,甚至一定程度上左右行动的并不是信念与实际目标(例如李俊女儿、佘强女儿、魔警案儿子等)。但经过这么大场面的一系列事件后,李俊神探的名头终究变得彻底如日中天,当他未来再说出的案件判断与警方相左时,警方绝不敢像以前一样轻易否定,否则民众舆论都绝不会答应,因为经过这一系列事情的发酵后,神探的名头已经金身立像、坐实神坛,李俊再像之前一样大闹记者会时,民众绝对会相信李俊的判断而不是警方,甚至警方自己都会有一大批的狂热信徒(这一点从最后李俊骑个破车过去,警方的态度可以看出)。神探组织的信念,会在之后彻底得到贯彻,这也是神探组织一定要在大庭观众之下,从头到尾闹这么大来“执行正义”的真正行为逻辑原由。或者与其说这是李俊和方立信的神探大作战,不如说这其实是神探组织的一场"造神行动”而这个神就是李俊!而这也是光影下交织而出的那条暗线,整条事件下的真正底层逻辑。

所以片名其实也侧面点出了暗线的实际申义,所谓神探大作战并不是李俊与方立信神探名头之争,因为方立信从头到尾都没被人叫过神探,而是神探组织的一次为了信仰造神的大作战,所以最后李俊在玻璃上看到方立信的身影,那不是说方立信是深渊(跟李俊比,方立信算啥深渊,水洼呢),而是暗示李俊会带着组织那畸形的,所谓“执行正义”的信念继续走下去……

​PS:​

​之前通过明线上的破绽,为大家简单剖析了下剧中暗线的行为逻辑,由于太困,细节就没一一去描述,睡醒后发现小伙伴们对推论还有疑问,这里再从细节入手给侦探迷们讲解下。

对于之前推论中大家说的最多一点就是,既然方立信和李俊是一伙的,那么当年屠夫案尘封的现场中为什么要保留李俊的痕迹,不是平白增添隐患吗?而这其实就是烧脑剧中真正的细节所在,也是我说编剧很厉害的具体原因。

我们要清楚剧中这是一个跨度长达17年的行动谋划,过长的时间跨度,导致即使是再聪明的谋划者也不敢保证期间不会出现意外因素,无法确定每个点都能按照他们的计划准确执行。那既然无法保证计划绝对踩点,智者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做?答案是plan B!

没错,电影暗线中其实一直隐藏着一条plan B,即是当李俊出现某种意外plan A无法执行时,那么将由方立信取而代之执行B计划,继续他们的组织信念。这一点可以从后期船坞李俊与方立信对峙时喊出的那句话看出:今天过后,留下的是疯子,走出去的将是神探!!

所以必须要有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证据,可以在出现意外后,由另一个计划代行者将所有的罪证推向牺牲方,所谓的罪证比如屠夫案的现场痕迹、李俊的女儿在神探组织中并且每次带队行动等。而这也造就了屠夫案当年的现场会尘封两人痕迹,因为已经计划好最后由成功的一方将这些证据自圆其说,踩着另一位的牺牲踏入神坛。

而为什么将李俊踏入神坛作为plan A呢?因为收益!plan A计划达成后的收益更高,能准确执行之后他们组织的信念,看看具体收益有哪些:一是李俊会被神化,从此面对案情再作出离奇判断也不会受警方无视;二是李俊本身是个破案奇才,有为冤案昭雪的能力,这点很关键,甚至是整个组织信念的核心保证。

那么再说说如果plan A真的因为某些意外而导致无法执行后,plan B的执行逻辑和优缺点:首先方立信作为替代品上位,那么李俊必然会被证为神探组织头脑,一系列事件都是李俊心有不甘所致。方立信带领警方破获一切后,虽然民间舆论达不到泥塑金身的效果,但是在警界获得同仇敌忾BUFF,拥有更多话语权。神探组织隐入地下(这里有一个点,就是plan B的话,组织不用全员牺牲,反而需要保留实力配合方立信,具体原因后述),方立信培养亲信,不断将组织人员通过合法手段安置入警界(这一点明线中就有所体现,方立信以前就能做到,话语权增大后做起来会更简单)。而这时候plan b最大的问题就来了,方立信本身没有李俊的破案能力,和组织信念不符,那么为了维持信仰,方立信包括整个组织必须要找到一个类似李俊这样的破案奇才,并加以吸纳,洗脑,最后安置到警界中维持他们“执行正义”的信仰。这条路线的优势是组织以后甚至可能形成传承,而且由于方立信在警界的话语权,很多事宜上也能照顾,但缺点也很明显,严重的不确定性!不确定能不能在需要的时间内重新找到这样一个破案奇才、不确定他认不认同组织理念、不确定整个组织随着人心的变幻会不会变质。也正是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整个造神计划是以plan A为优先级。

说完这些,可能会有小伙伴说,整条暗线乃至所谓的plan A/B都是我推的,电影里又没说,怎么证明这些是编剧的表达?且不说一步步的推论本身都有依据和逻辑递进,其实就在电影里,也多次出现明面上的提示,既然大家不习惯这种推理式,那我们换个角度,从电影中的词句提示,来给大家翻翻答案。

烧脑剧中编剧提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突然出现与场景不符的话语,或是与人设不符的行动,这里我们简单说下。

先说李俊的,他出现的明显与场景或人设不符的话语起码有4个:

1.录像里教女儿说的:当你与怪物战斗时,小心自己也会变成怪物;

2.审讯室里对方立信说:你不可能看到她的存在!(她指李俊臆想出的女儿);

3.船坞中陈怡略带绝望的坚持说方立信是个好人时,李俊大吼:大智若愚,大恶若善啊!!

4.最后对着玻璃上的方立信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这个是类似旁白的形式,特地点出有原因,后面统一说)

上面的第二条前文解释过,是为了证实李俊的指鹿为马,这里不再强调,我们重点看其他三句,他女儿当时本身就是个混混,根本不存在什么和怪物或者罪恶战斗的情况,这三句其实都在表达一个现象,或说都是对一个人自我行为的心理侧写,在这里即是对李俊自己的心性描述,1、4源自尼采的《善恶的彼岸》,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有趣的是3那一句,陈怡说方立信是好人,李俊如果辩驳不应该先说大智若愚,因为全片中大智若愚只有一个人有这个形象体现,就是李俊他自己,所以这句大吼其实也是他对自己的心理独白:即大智若愚、大恶若善!他其实早已明白自己业已坠入深渊,变成怪物,看似行善实为大恶!

而这几句类似的独白在影片中出现时,其实都有一个点,这个点也就是影片给出的提示,即是当说出这句话时造神行动的另一个主导者方立信都在画面里!明白了吗?这3次突兀的独白不是李俊的疯病发作,而实际上是行动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暗号!当计划执行到后期逐渐白热化时,两人不可能也没有机会再密接,这3句暗号便作为了计划同步推进的时机点。

我们来看第一句是在烹尸案大巴翻倒处喊的,喊出后方立信将李俊带回了警局,要知道之前李俊甚至都拿着枪当街喷都没被抓回去,这次作为举报人,反被抓了回去,就是因为这句暗号代表时机已到。什么时机?想想后面紧接着发生了什么?李俊袭警坐上了被方立信吼回家的陈怡的车,继而回到了当年屠夫案的现场,暗线里plan A和B开始在这里触发交织。

第二句是在什么时候?船坞里陈怡将信将疑,李俊大吼出声。这里有个点,或许有人会问这里方立信没在啊。错!这里电影的画面其实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是什么?是当时方立信已经将外面的人杀完灭口,并静静的站在门口等待着里面的人完成孩子接生,配合演出下一场戏,所以他才可以这么精准的在孩子生下后立马出现破门,那个手雷早扔3秒下面都被一锅端了。所以李俊放出第二个暗号时,其实方立信就在门外听着,并将计划向最后的阶段开始推进。想想之后发生了什么,方立信一堆手雷扔下来,彻底碾碎了陈怡的将信将疑,将陈怡的信任彻底推向李俊一方,并在最后各种说出所谓的真相,给自己背上一个又一个锅,最终被反杀。

第三句是什么时候呢?是方立信已死,李俊重回警局之后,这时出现了个很有意思的画面,为了呼应每次独白暗号方立信都在场的提示,玻璃映出了方立信的脸,而这句暗号也是整条计划他们的最后一次对话,代表:行动达成,over。

这里其实有个很明显的提示,前文也曾说过,李俊被安排到顾问的位置后默默地翻开了一个破旧的记事本,注意是破旧的,上面粘着一起起当年的报道,第一起是方立信母亲死亡案、第二起是方立信哥哥死亡案、第三起是李俊妻子死亡案,是不是有理由怀疑后面还有雨夜凶杀案、烹尸案、屠夫案、魔警案等一系列的案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着。注意到我说的两个关键点了吗?破旧的记事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案件、起头的是方立信的案件,而当李俊翻阅后看到的方立信在玻璃的另一面,仿佛世界的另一面对着他微笑。明白了吗?那不是案件的记事本,那是神探组织变相的花名册,与其说记录的是一个个案件,还不如说是通过案件记录着的神探组织中那一个个最终牺牲献祭的成员。否则如果只是李俊过去工作时的个记录本,怎么恰好就换新本子时第一个记录方立信的案件、后面每个又都和神探组织成员有关?中间都没常规案件?

OK,说完了李俊明显与场景或人设不符的提示后,我们转头来看方立信,相比较李俊的内敛和多少还有些应景,方立信不符合人设的点简直粗暴的让人出戏,影片也正是通过这一点对比来展现了方立信本身智慧和缜密都没有达到李俊的水平。

1.神枪手设定,前面魔警案时特地提过,凶手枪法超绝,昏暗的小巷里抬手两枪,一枪爆头,一枪打嘴(打嘴这一枪是故意的,保留对方反击能力,导致其射杀了凶手身前充当肉盾的警察),中期战斗时也是枪枪毙命,补枪时干脆利落,唯一说话的一次是告诉屠夫案和魔警案遗孤凶手其实是自己,这一点的原因是因为组织信念问题,方立信那时已经做好自己最后死亡的结局,所以在让这两个成员献祭前告诉他们真相,并通过自己最后的死亡闭环了整个组织前面提到的牺牲代价教义。然而最后拿着把冲锋枪扫陈怡和李俊时却各种马枪,一枪不中,说个小笑话,复杂的环境中冲锋枪扫射,打人一枪不中,流弹都碰不到的难度有时候要比打中还高,这已经是明显的反人设了。

2.人狠话不多人设,前面不管屠夫案、魔警案还是警方的行动指挥中,基本上都是能动手就不BB的典型,结果在最后经典演出反派死于话多,李俊都不配合了他还在那尬演。

3.绝情灭性人设,这点才是整场戏的关键,上面两点都可以说是剧情需要,反派该死嘛,但是这第三点的反人设却绝对不符合剧情了。也正是从这里引出了后面plan A和B的巅峰对决,具体后面详细解析,这里简单说下按暗线的A计划中,方立信应该是断性绝情的人设,李俊也特地对陈怡这么说过,当然实际持有这个人格的是李俊,前文已经解释过,这里主要说计划里方立信应该是这么个没感情的角色,可是在最后阶段方立信各种射击扫不到陈怡也就算了,却突兀的对陈怡说了句:你为什么不问问我有没有爱过你?并且自问自答的说,爱过!虽然后面又故作癫狂的解释了半天为啥这么问这么说,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真正的冷漠人格那时候绝对不会说出那样的话,或者说压根就不会考虑过什么爱不爱之类的问题。

为什么会突兀的出现这样一句?因为方立信知道plan A的结局,知道今天不说就再也没机会说出口了,因为方立信是受童年阴影的施虐型人格,但是并不是冷漠型人格,因为全球调查中冷漠型人格有个统一的特点就是智慧明显高于常人,而方立信并不符合这一特点,全剧中符合这个特点的只有一个人,而最重要的是因为方立信在长久以来温暖的相处中已经真正爱上了陈怡,所以屠夫案之后他的施虐症才没有再发作,所以才会在最后出现了这样一段突兀的自问自答。

而也正是这一问一答引来了整场戏,暗线下最隐晦的一场巅峰对决,也是令我拍手叫绝的关键演绎!

李俊是什么人?是plan A的执行人,是个冷漠型人格下的天才,当方立信突兀的自问自答连陈怡都没反应过来时,李俊就已在瞬间感觉到了方立信对人世的一点留恋,瞬间察觉到了plan A继续执行的危机点,察觉到了方立信那一刻组织信念和人性感情的冲突,所以下一刻发生了什么?

下一刻,方立信和陈怡的孩子出现在了李俊的手中,方立信爱这个孩子吗?爱!前面已经提过他不是冷漠型人格,能在最后癫狂的表达自己爱陈怡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他必然爱着这个自己和陈怡的结晶。所以这造就全剧中最撕裂感的一个点,明线里李俊保护孩子的状态下掩盖整场的其实是暗线里李俊通过这个孩子拿捏并威胁着孩子的父母,威胁母亲的那个指鹿为马前文说过,不再描述。

而这里威胁的便是孩子的父亲方立信,要他继续按plan A完成执行,也就是在这一瞬间出现了我说的全剧中最特别的巅峰对决,方立信挟持了李俊的女儿,而李俊抱着方立信的孩子。

看似要保护孩子的李俊事实上暗线里却是要用孩子威胁方立信继续执行plan A的存在,而看似挟持李俊女儿的方立信呢?其实却是有着保护李俊女儿的心态。

是不是看到这里懵了?为什么说方立信的犹疑状态反而造成他不杀李俊女儿呢?前文很明确的说过李俊的成神之路中,需要她女儿的牺牲,那如果方立信这时候不打算执行plan A了呢?方立信自己不想死了,想继续抱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甚至想执行plan B时,那么李俊的女儿就是他能翻盘将李俊推入深渊的抓手之一了,也是在其他人都死差不多的情况下,少数甚至唯一能拿捏李俊的可能了,这也是为什么明线里出现了上述的一幕:方立信挟持了李俊的女儿,而李俊抱着方立信的孩子。

至于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有感情的方立信最终没有对峙过绝情断性的李俊,明线中看似强硬击杀李俊女儿的画面,在暗线里体现的其实就是方立信最终的妥协,为李俊除掉最后一个隐患后,继续执行plan A,牺牲自己,换取李俊不杀他儿子的无言承诺。两个男人在最后一刻契约达成。所以方立信最后在被陈怡的燃烧弹击中后,开枪宣泄着枪里的子弹却没有打中任何人,如舞台剧的谢幕般缓缓倒在了火焰里,不停的枪响是方立信对人生最后的一秒的不舍与绝响。

再之后前文也说了,李俊借着打怪物的理由抢先拿到武器,最后在陈怡看到了怪物的回答中,做到了指鹿为马,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明暗交织的两条线里,看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东西都出现了极为明显且撕裂的差异感,却在最后合理的补全了逻辑,形成了殊途同归的结果,该片可能会成为国内烧脑类影片的一个里程碑。​​​​​​​​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7465.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