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创业知识分享网

分享花呗|白条相关的小知识及使用技巧

满满干货(25年来,自行车生意最好的时刻)

小王    2022-11-25    164

一线城市里骑自行车的人突然多了起来,

一面是自行车销量的火热:

某单车店老板反馈这是二十五年来生意最好的时候。

几千元、上万元的单车,

需等3个月到货,大家趋之若鹜;

单价超10万人民币的车,也有成交量;

骑友们甚至用“现货为王”的理财思路

去形容一辆成品自行车……

街头骑行的人们

另一面,尤其在解封后的上海,

骑行带来的感受户外和自然的乐趣、

无需扫码的自由,

另中产们纷纷踏上了自行车。

骑自行车这事,卷土重来,

成为中国人城市生活的时髦事儿。

根据淘宝提供的数据,今年“5·20”大促期间,淘宝自行车销量增长一度超过50%。而根据哈啰单车后台的数据,在早高峰时期的一线城市,骑车出行率增幅一度高达60%-70%。

一条和一些骑行的朋友聊了聊:

疫情后他们从骑行中获得的巨大乐趣,

以及亲身经历的骑行社群的迅速壮大;

也请研究骑行的学者分享

各大城市里,那些让人骑着就感到幸福的路线。

撰文:周天澄

责编:陈子文

甲鱼:

50岁,单车店老板,骑行老玩家

这爿店我已经开了二十五年了,现在是二十五年里生意最好的时候。

我自己玩骑行,开店是为了自己开心,二十五年里几乎就没赚过钱。为了贴补生意,我还卖掉过好几张自己的摩托车牌照。

甲鱼店里铺天盖地的单车配件

没想到的是2020年后,生意一下子好起来了;上海解封以后,店里面最多一天能卖出十几二十台车。

而且以前来店里的,都是专业玩家,有时候一天到头也没多少人来。以前哪个价格区间畅销,都是有数的,五六千块的卖得最好,又专业、价格又合理。现在就不一样了,进来的人各种各样都有,要求也都不一样。

杜可风也会骑车在上海街头闲晃(右为下文的老王)

前两天一个外国人来店里买车,我还没认出来。倒是店里另一个中国客人认出来了,搭讪问外国人有没有中文名字,外国人说,我姓杜,叫杜可风。

杜可风就住在附近,穿得比我还要破旧,经常喝得醉醺醺地过来借打气筒。他接连买了两部车,一部用来送朋友。另一部自己骑,就常在这附近晃悠。

还有一次,也是朋友带了客人进来买车。一问之下得知是个有名气的民谣歌手,叫张玮玮。

年轻的客人与老板甲鱼、胖宝都成了朋友

蛮有趣的是,最近来买车的客人里,餐饮业的老板特别多。和他们一聊,得知他们熬过封控,很不容易,很多人解封之后的想法就是要“健健康康地活着”。所以来买车运动。而且餐饮业,车子停在门口,就是流动的招牌,又带动更多人一起骑车。

最近来买车的人里,希望通勤方便的还是大多数。也有人为了拍照好看——要“复古配色”,要“和自己相衬”。现在小红书上面,那种骑着单车的漂亮街拍特别多,相应的需求也会多起来。

以前都是专业玩家来,一开口,对自己要什么东西非常清楚;现在我们这里开始有服务了:客户需要什么尺寸、不同需求需要什么配件,都要去照顾。忙起来的时候,我一天茶叶茶都喝不上一口。

其实现在来的人多了,周转快了,我也是蛮开心的。以前我和胖宝(甲鱼的搭档)两个人相对闷坐一天,现在各种各样的客人都会进来聊聊天,有些特别年轻、有趣的小朋友把这里当家一样,经常来。经常和年轻人交往,感觉自己也不太会落在时代后面。

店里的车子,价格从九百一千,到十万块,都有人买。你看你头顶那辆车六万块,早就被人订走了。这个大家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和需求来,没有必要追求最好最贵的。

现在现货不好买,一个是骑行火了;再一个,也有疫情的影响,许多生产配件的工厂停工、瘫痪。比如一款变速器需要从日本进口,那可能就要等很久——一部整车,少一个部件都只能一直等了。

店里的小猫“建国”

不过现在市场好像也有点过于热情了,我还听说了“现货为王”、“理财”,这种讲法。我觉得没必要,车子说到底都只是用来骑的。你自己骑得好、骑得开心,是最重要的事情。全球疫情都在转好,我觉得生产是很快可以恢复的。

老王:

50岁,已退休,前小学老师

骑行运动前的老王

其实我们小时候都是骑车的呀,我在黄浦区的里弄长大的,骑车上学、放学、上班、下班,在八九十年代都是最日常的事情了。

我有两部单车,平时的交通、骑行运动都会用眼前这部。车是两年前买的,那时候已经决定退休了,日常活动范围也就是市区的三五公里。而且开车会需要面对堵车、找车位这样的问题,我不属于路怒严重的,但还是会觉得有点烦。

老王(中)与朋友一起骑车

我看到这部车的时候,一眼就觉得非常帅,各方面条件都很合适。价格是四万块,是不便宜,有时候朋友咨询我买单车的问题,我也会建议说,其实没有必要买这么贵的,合适够用就可以。我选择这一部,是因为喜欢那种“专属”的感觉。

另一部车是可折叠的。我用来应付一些需要接驳的情况,比如有些远程的目的地,单车不能直达,我就会叠好放进后备厢,需要的时候再骑,也都很方便。

相比起开车,骑车是更加自由一些。比如我出门,带点吃的、带个野餐垫,随时随地都能停下,就地一坐,休息一会儿再继续上路。或是看到什么有趣的小店、好玩的事物,就停下来坐坐,拍拍照。这种自由程度,是开车很难获得的。

我一直有运动的习惯,看到汗从毛孔滋出来就觉得很爽。这几年流行的飞盘、陆冲、网球,我都有在玩。也因为喜欢户外运动,结识了很多年轻的朋友。

老王喜欢运动,骑车去运动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项

我发现喜欢户外的人好像自动成了一个小圈子,有时候一看,打球的也是这些人、玩飞盘的也是这些人、参加骑行活动的也是这些人。所以感觉身边的朋友,几乎是人手一部车。相约去运动的时候也很方便,滑板或球拍往车架上一插就能走了。

我也没有追求完全用单车来替代汽车,有时候我也会把折叠车放到后备厢,开车到郊野一些的地方去露营,或是骑上一段——到我这个年纪,希望生活可以变得更简单一些。单车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工具和玩具。怎么方便,我就会怎么使用。

“骑车之后,觉得更自由”

我现在每天的生活很规律,早上睡到自然醒,料理一些家里的事情,下午会出去做运动、见朋友、喝咖啡之类。有时候,我没有什么目的地,就随心所欲地骑骑车。我会骑到从小长大的地方去看看,那个路线真是闭着眼睛都能骑了,只是小时候骑车在里弄穿行的时候,觉得所有事物都很大;现在人长大了,世界仿佛也变小了。

Jessica:

27岁,品牌运营

我在解封后换了新工作,大约有6km左右的通勤路径,公交会堵、地铁会挤、打车又太奢侈,加上通勤的路段绿化还挺好的,不会很晒,所以骑车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Jessica的折叠车,等了三周才买到

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理由是,在封控了两个月之后,我对自然确实有一种很强烈的渴望,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待在外面,对各种户外运动都产生了以前没有的兴趣。

我丈夫小黄的情况和我差不多,所以我们想各买一辆车。直到我们做了功课、跑了好几家线下店,发现几乎不同价位、不同款式的单车都是缺货的状态,补货时间也说不好,老板的说辞基本都是“等有货了再通知你”。

上海解封后,Jessica爱上了各种户外的运动

有款很火的折叠车,要一两万元,我其实也动过心,但是一来价格终归不便宜,再一个,可能要等三个月以上,深思熟虑以后我还是放弃了。

我后来选择的折叠车,等了三周才拿到,在现在这个市场我已经觉得很开心了。

我买的车价格接近四千块,当时骑到公司,也有同事觉得有点小贵,但对我来说完全值得,因为骑行上班的体验真的太好了!

Jessica上班骑行的路段

这么说吧,骑车上下班是我每天最平静的一段时间。

整个过程很纯粹,骑车不需要花费什么脑力,只管往前踩就好了。但也做不了其他事、也没法看手机,会有一种微妙的专注力,所以能关注到外界的一些美好,比如树影在地上流动,风吹在身上的感觉——骑行会把这些感受放大很多倍。

我感觉,这是一段完全属于自己,不会被生活和工作琐事打扰的一段时间。

而且我骑行的路段主要是上海市区的复兴中路和华山路,基本都有绿荫覆盖,所以有一种特别神奇的体验:在每天高温预警的上海,树荫下骑行却完全不热,只会感觉到风吹过耳边。

虽然这个路段也会有交通灯过于密集的问题,但是在等红灯的过程中偷偷观察其他骑车的人、观察人们在某一片绿荫避暑、而飞虫往更亮的地方飞去——这些细节,都让我觉得很有趣。

小黄下班比较早,基本上能在夕阳西下的时刻,正好路过外滩的“三大件”。他开玩笑说,多少摄影爱好者每天蹲点就为了拍这个画面,他骑车下班就可以轻松享受,“感觉好赚”。

小黄骑车下班,路过“三大件”

骑车上班还有一个好处,感觉是换了一种方式来了解这个城市。我对路线、路名不熟悉,上路需要靠导航,但是会对大块的区域有了更敏感的认识;小黄则成了半个路线专家,现在对沿途的每一条道路都了如指掌——坐地铁很难获得这种感性的认识。

而且我们都发现,骑车通勤的效率反而更高。我上班单程6km左右,骑车大约要35分钟;小黄11km的上班路程,他骑得快,大概40分钟就能到——比起搭乘地铁之类的交通工具,其实都要快。

Jim:

36岁,设计师,单车爱好者,骑行活动组织者

骑行活动

我家乡在贵州,多山的地方,不太有人骑自行车。2004年我考到上海同济,开始喜欢骑车。那时候会骑一辆破破旧旧的自行车穿梭于两个校区之间,十几公里的路程,中间要经过长长的隧道,感觉特别美好。

后来就开始和圈子里的一些同好朋友攒局一起骑行。其实也不太会宣传,偶尔会有朋友带人来。我们骑得也比较chill,不太追求竞速,而是希望更多地把骑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Jim组织的骑行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喝一杯

最近确实感觉到了骑车越来越火。虽然没有什么宣传,但是来的小伙伴越来越多,每次报名,三四十个名额,可能一下子就会被抢光。

以前总是设计、建筑圈内的朋友来,现在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电商、互联网、美容这些。年龄跨度也很大,70后到95后也都有。要说有什么共同点,主要还是喜欢运动、喜欢户外。

在小圈子里,骑行和露营、踏青等等户外活动结合在一起

每次活动都会有一个主题。有时候是骑车去郊野露营、有时候是骑车去玩一些户外运动,有时候是到岛上骑行,顺便欣赏美丽的景色。我自己还会骑一条“机场线”,大家一起骑车到机场附近,看飞机从头上呼啸而过,那个感觉是很震撼的。

骑行活动中,观察到的美景和飞机飞过头顶的震撼

今年的上海太热,我们骑行往往在早上或夜晚。早上我们称之为“醒骑”,在市中心骑一段路,看着街边的绿化的变化、店面逐渐开门,自己的精神也变得越来越清明。这种感受,接近一种冥想了。

夜骑,就是大家在夜色中相聚,沿着一定的路线一起骑上十几二十公里。结束的时候可能会一起去啤酒屋喝上一杯。可以一起聊聊天,也可以各自回家。社交是附带的属性,但我们更希望大家可以有一些更自在的感受。

现在玩骑行的小伙伴,车子大多都不错。但我也会和新加入的小伙伴说,这不是必需的,即使是共享单车也没什么不行的(当然性能上可能确实还是会有一些差别)。骑行的快乐,也不是一定要一辆“好车”才能实现。

王卓尔:

33岁,建筑师,《骑行上海》作者

我曾经在荷兰求学、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城市骑行过。有些城市是有非常友好、完善的自行车骑行系统的,骑行体验也很棒。

我想,作为曾经的“自行车大国”,我们国家是否也可以往“骑行友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就和一些小伙伴对上海的骑行系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

其实上海从城市功能上来说是一个很适合骑行的城市,地势平坦、人群密集,有丰富的水系,和阿姆斯特丹很相似。

但是可能因为城市规划的原因,有些时刻的骑行体验就不是很好:比如说,有时候要在路口转弯,却没有专门的车道,就需要过两次马路、等两次红灯;有时候是因为机动车挤占了自行车道,单车无处可去。

事实上,一座城市的骑行体验包括很多个维度,比如:

道路两旁的绿化程度;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的分离程度;

通行的连续性;

道路的宽窄;

红绿灯的密度等等。

我和团队以这些标准,对上海浦西的主要干道都做了一个评分。

一个城市是否适合骑行,其实是一个意识的问题:城市要成为一个机动车为主导的城市,还是有更多的空间给到骑车的人?我们做这些研究,要说有什么长远的目标,当然就是希望更多的人都可以像欧洲一些城市一样,可以自由地、安全地骑车。

骑行路线推荐

那么在不同的城市,到底哪些路段是能让人真正体验到骑行的美好的?我们对谈了王卓尔和北京的研究者李惟斌,大致分析了几条国内大城市,骑行体验良好的线路

1. 滨江通行系统(上海)

一侧是江,有良好的景观。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当中有绿化隔离带,隔离了尾气和一些安全隐患。车道宽敞,没有等交通灯的困扰。

2. 苏州河绿道(上海)

类似于滨江绿道,都是“滨水慢行系统”。在苏州河沿岸和景观改造工程的成果下,有非常良好的绿化系统和宽敞的路面。骑行道路宽的地方超过十米,不会觉得局促。

3. 三里河路(北京)

北京是全国唯一一个保留了“自行车道”设置的城市,所以在同样的条件下,位于老城(指东西城)的三里河路沿途会经过北大红楼等许多文化历史景观,比较独特的骑行体验。

4. 回龙观到上地之间的自行车专用车道(北京)

这是北京特殊的交通现象:回龙观地区作为“亚洲最大社区”,每天的通勤交通都是接近崩溃的状态。所以2019年建成了这条自行车专用道,没有红绿灯、全程畅行无阻。在天气好一些的时候,每天大约有七八千人通过这条路通勤。

5. 二环辅路(北京)

在近几年的改建下,一些机动车的车道被削减、自行车道更加宽阔,并且也有良好的绿化带

6. 大沙河生态长廊(深圳)

2019年开通,深圳最大的滨水慢行系统,每天的使用量接近2.4万人次。这个系统打通了水系、绿道、城市系统等的区隔。所以对于通勤、休闲、运动等不同目标的骑行来说,都是很友好的。

骑行tips:

1. 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要走机动车道,不要逆行或者走禁行车道,斑马线下来推车。在非机动车道上也尽量靠右行,便于其他非机动车超车,车流较拥挤时要转弯记得向后方打手势。

2. 装备:穿阔脚裤可以佩戴裤束,安装车铃铛或电喇叭。夜骑要安装前后车灯,高速骑行或运动骑行佩戴头盔,可以装备咖啡杯架 / 车篮 / 后货架便于放置物品。

3. 保养:定期给单车链条上油,轮胎补气,定期紧固螺丝,不要让单车暴晒或淋雨,定期更换刹车皮等耗材。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9286.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