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创业知识分享网

分享花呗|白条相关的小知识及使用技巧

全程干货(【专题整理】中国地理资源格局,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坝子农业!这么全面的汇总必须收藏!高考如何考特色农业?新教材地理土壤图集)

花白达人    2022-12-20    316

原标题:【专题整理】中国地理资源格局,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坝子农业!这么全面的汇总必须收藏!高考如何考特色农业?新教材地理土壤图集

国土资源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现海拔差异明显的三大阶梯。地形种类多样,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均有分布。西部高山广布,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平坦低缓,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中国地形图

我国受灾害影响的区域及人口较多,巨灾风险很大。西南、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东部沿海一带自然灾害危险性较高,部分县级行政区位于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区域范围内。频发的自然灾害,加大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许多隐患。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由于降雨量的限制形成了黑龙江黑河-腾冲人口线,该线以东分布有90%以上的人口。

人口集聚度评价图

我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山地多,平地少,约60%的陆地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及其他方面建设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东北地区人均可利用面积最为丰富,西藏、青海等地区人均可利用面积最为匮乏。

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南方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仅占19%;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紧张,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了48%。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图

中国的气候大部分是温带季风气候,随着纬度的不同而气温和降水都会变化。 年降水量总体上说,北方少,南方多,东部多于西部。中国降水最多的地区多集中在了东南部,特别是台湾岛的火烧辽,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而我国西北的大沙漠降水十分稀少,有些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不到10毫米。

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中国南方地区水系发达,降水丰富,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小,人口稠密,资源利用率很高。中国水资源开发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调配松花江、辽河区、黄河、淮河、海河区、长江、西南诸河区、珠江、东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水资源。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评价图

生态资源

中国东部地区、及西部荒漠地区生态重要性较低,西部高原及未开发地带,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重要性较高。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全国各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 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自然保护区”?

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我国生态类型多样,森林、湿地、草原、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中度脆弱区域占25.5%。

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中国农业战略格局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

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是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组成。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图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地区。总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2%;2008年底总人口约1.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面的规定,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共1443处,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2.5%。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示意图

2012年,中国消费世界一半的钢材、水泥和煤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世界第一,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节能提高能效的贡献率要达到85%以上。

二氧化硫排放分布图

“化学需氧量(COD)”是一种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是指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重铬酸钾)将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有机物)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量。中国 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布与二氧化硫排放分布类似,主要分布在比较发达的城市及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群。

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布图

开发程度

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是: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矿产资源北煤南磷以及农产品南稻北麦的特点,都向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地形上,东部大分地区为平原,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修路成本高,都是造成目前我国交通分布格局的原因。

交通优势度评价图

我国地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江浙及沿海地区,地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于2000万元/平方公里,但分布不到中国国土面积的1/10。广大的中部地区、西北部及西南一带地均地区生产总值较低。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振兴东北形势依然紧迫。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布图

我国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国土空间占很大比重。平原及其他自然条件较好的国土空间尽管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这类国土空间更加适宜发展农业,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不能过度占用耕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目前山东、江苏及沿海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较大,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开发强度极低。

目前开发强度示意图

中国中东部地区开发规模较大,新疆仅部分区域开发区零星分布,西藏地区几乎没有开发区。目前开发区应适度扩大优化开发区域的城市建设空间,从严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扩大面积。扩大重点开发区域的城市建设空间,适度扩大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

开发区分布图

中国城市化战略格局是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

地势地貌

气候条件

农业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

农业功能区划

商品基地建设

主要作物种植区划

主要作物区域布局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坝子农业

1.灌溉农业

灌溉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降水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为春小麦。

2.绿洲农业

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它多呈带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

绿洲农业又称绿洲灌溉农业和沃洲农业。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的农业。绿洲农业是灌溉农业在沙漠地区的一种形式。

3.河谷农业

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称为河谷农业,一般沿河呈带状或条状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河谷地区地势相对较低、热量较充足,再加上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等因素,成为青藏地区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如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4.坝子农业

坝子是我国云贵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

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

试题链接

读“我国西北地区某荒漠盆地的自然景观结构图”,回答1~2题。 

1 盆地中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  ) 

A. 甲地   

B.乙地 

C. 丙地   

D.丁地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B. 该地沙丘将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

C. 丙地可能找到自流井 

D. 乙地可能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1 B 【解析】 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荒漠中水源丰富的地带,图中乙地位于山麓地带,可能有冰雪融水,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有地下水出露形成泉水,便于灌溉。另一方面,乙地还有沉积沙壤壤质土,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 

2. D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地势高,坡度大,位于洪积扇的顶部,且分布着大量卵砾石,荒漠化较为严重,不适合发展畜牧业;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且图示东南部地区地势高,因此该地主要盛行西北风,沙丘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图中丙地地下水位较低,无法找到自流井;乙地地处盆地,地表下岩层为古生代沉积岩,两侧为古生代基岩,形成封闭的地质环境,可能有大量动植物遗体被掩埋,后又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石油资源。

3.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图1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 、____,分析两地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12分)

【答案】(1)青稞(小麦)  水稻 

相同点: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雨热同期;甲地降水少,丁地纬度低,两地光照充足。 

不同点:甲地海拔高,热量不足;丁地纬度低,海拔低,热量丰富;甲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丁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多;甲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4.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青铜峡市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自高而低呈现阶梯状分布。黄河穿境而过58公里,年过境水量400亿立方米,自秦汉先后开掘的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九大干渠均从境内引出,青铜峡又被称为“九渠之首”,引黄灌溉条件得天独厚。青铜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建设的以灌溉为主的水利枢纽,自1960年发挥灌溉效益,结束了宁夏平原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实现灌面积达25万公顷。 

(1)分析青铜峡引黄灌溉得天独厚的条件。

(2)简述青铜峡水利枢纽对灌溉的作用。

【答案】(1)位于平原地形,便于开挖渠道,黄河流经距离长,过境水量丰富,引水水量足;地势比灌溉区高,可以实现自流。 

(2)抬高了灌渠(源头)的水位,增加了可用于灌溉的水量,从而扩大了(宁夏平原)灌溉面积,保障和促进了宁夏平原灌溉农业。 

北 京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天 津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黑龙江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吉 林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辽 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河北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山东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河南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内蒙古自治区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安徽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江苏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上 海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浙江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江西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福建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西藏自治区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青 海 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甘肃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宁夏回族自治区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山 西 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陕西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湖北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湖 南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贵州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云南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四川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重庆市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广西壮族自治区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广东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海南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利用“特殊条件”打造的特色农业

本专题主要内容:

1.充分发挥优势条件;

2.科学改造不利条件;

3.正确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

4.“特色农业”类型多样,解答该类问题时,坚持“一种思想”“两个方向”。

[集训高考——明规律]

(2019·江苏高考)“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  )

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B.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C.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2.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

A.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B.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C.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D.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解析:1.AC 2.CD 第1题,由图可知,每个林盘都外环水渠,且林盘分布于川西平原,故林盘所在地地形平坦,水网密布。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并非全年温和;该区域地处平原,物种相对较少。该地农业主要为水稻种植业,精耕细作,且商品率低,自给自足。该地一家一个院落,外围是竹林、水渠、农田,说明区域人均耕地较多。选AC。第2题,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留存林盘文化。农旅融合,可以更好地开发林盘旅游资源,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拆迁合并和集中布局会破坏川西林盘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选CD。

3.(2019·江苏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 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 图1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2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图1

图2

(1)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2)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读图1中“立体农业示意”可知,该地山上为松林,山坡为竹林和茶园,山麓为稻田,这主要受当地地形、气候和水源的影响。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山麓处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适宜水稻生长。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该村70%的人口外出就业,反映了劳动力流失问题;留村人口中60岁以上占36%,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说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总产值与收入下滑,说明农业衰退。第(3)题,图1显示该地以低山、丘陵为主,有竹林、茶园,因此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增加收入,可发展观光农业;电商可以拓宽农产品销路,增加就业机会。

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2)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3)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备考师说]

考查重点

显性考查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等),隐性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查方式

以某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图文资料为载体,考查农业区位理论在实际生产活动中的应用,一角度是对优势条件的利用,另一角度是对限制性因素的改造

命题预测

以具体案例切入,在考查区域自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区位选择、农业生产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辩证分析农业类型选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命题视角——逐一研]

充分发挥优势条件

[例1] 近年来,新疆“红色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红色产业”是该地区红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的统称,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三大支柱,其中番茄酱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读新疆主要红色作物分布及种植面积(单位:万亩)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新疆红色作物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盆地边缘和山麓地区

B.河谷地带和盆地内部

C.山前洪积平原和盆地内部

D.盆地边缘和山顶上

(2)新疆红色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主要来自(  )

①冬季寒冷,病虫害少,不需要使用农药 ②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③水源充足,沙质土壤 ④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新疆红色作物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区,因为这里有高山冰雪融水提供灌溉水源,并且山麓地区土壤肥沃。故答案选A。第(2)题,新疆红色作物质优的主要原因有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着色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积累养分。故答案选C。

[答案] (1)A (2)C

[微点拨]

传统优势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但是传统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制约种植因素多(种植成本上升),单产较低,造成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降低。应利用品牌效应,拓展高端市场;改进生产方式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产;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大种植面积(在不降低品质的基础上),以提高总产,满足市场需求。

[押题训练]

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因而高山出好茶。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是20~30 ℃,年降雨量在1 500 mm左右,要求土壤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和通气较好。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为pH值在4.5~6.5之间的酸性土壤。丘陵地区,云雾萦绕,生产的茶叶具有嫩、鲜、爽的特点。据此完成1~3题。

1.福建铁观音茶品质优的原因是(  )

①热量条件好 ②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③排水条件好 ④湿润多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目前福建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水资源紧缺 B.土质退化

C.交通不便 D.劳动力成本上升

3.下列措施符合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方向的是(  )

A.开发地下水,解决水资源紧张问题

B.向丘陵进军,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

C.将原有防护林有计划地改造为茶叶种植基地

D.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改进制作技术

解析:1.C 2.D 3.D 第1题,茶树生长对光照、气温、降水、土壤、地形等要求较高。福建铁观音茶品质优的原因是位于亚热带,热量条件好,①对。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②错。丘陵地形,排水条件好,③对。位于湿润区,气候湿润多雨,④对。第2题,目前福建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位于湿润区,水资源充足。适宜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质退化不是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第3题,措施符合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方向的是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改进制作技术,提高竞争力。

科学改造不利条件

[例2] 垛田是由当地农民每年春季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堆积而成的、高出水面1米乃至数米的台状高地(如图)。图1中甲地是我国著名的垛田镇。完成(1)~(2)题。

(1)与当地水田农业相比,发展垛田农业的优势是(  )

A.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

B.陆路交通便利,耕作方便

C.地势较高,排水条件好

D.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2)甲地区农民选择春季清淤堆田的自然原因是(  )

A.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

B.伏旱天气,晴朗天气较多

C.梅雨季节,河道淤积严重

D.台风多发,清淤利于抗洪

[解析] 第(1)题,读图2可知,垛田被水域划分成一块一块的,A错。当地水域面积大,交通运输工具为小船,水运便利,B错。读文字材料可知,垛田为“高出水面1米乃至数米的台状高地”,故C对。与当地水田农业热量、生长期相同,D错。第(2)题,甲地区春季还未受到锋面雨带影响,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利于清淤,选A。伏旱多为7月、梅雨多为6月、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故B、C、D错误。

[答案] (1)C (2)A

[微点拨]

正确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对某一区域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主导区位因素:对某一农业发展来说最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或理解为没有该因素,某农业无法发展),如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热量;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水源;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地形;城郊的乳牛、花卉、蔬菜——市场;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技术。

(3)限制性区位因素:对某农业影响最大的不利因素,当该条件得到满足时,则其成为主导区位因素。随着科技发展,可以通过改造限制性区位因素来促进农业发展,其改造方式从宏观来看,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改造自然限制性区位因素,使之适合农业生产,如温室大棚生产,改造热量条件;二是改良作物品种或耕作制度,使生产适应当地环境,如改良耕作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培育耐旱品种。当然也可两方面同时进行操作。

[押题训练]

通辽市农科院在科尔沁沙地(见图1)建设占地约33.3公顷的沙地生态修复试验基地:主要采用沙地衬膜(经拉沙造田平整后采取铺设衬膜形成防渗层,如图2)技术种植水稻,并利用稻田里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腐殖质养殖鸭子、螃蟹、泥鳅等。据此完成1~3题。

1.该试验基地发展沙地衬膜种稻的主要原因是 (  )

A.种植技术先进 B.劳动力充足

C.日照时数长 D.土壤腐殖质多

2.该试验基地的水稻生产属于(  )

A.混合农业 B.生态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3.沙地衬膜种植水稻会 (  )

A.加剧盐渍化 B.抑制土地沙化

C.改善地下水质 D.造成生物入侵

解析:1.A 2.B 3.B 第1题,水稻好暖喜湿,在沙地里种水稻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该试验基地发展沙地衬膜种稻的主要原因是种植技术先进,A正确。第2题,由材料“利用稻田里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腐殖质养殖鸭子、螃蟹、泥鳅等”可知,该试验基地的水稻生产属于生态农业,B正确。第3题,由材料可知沙地衬膜会防止水分下渗,不会加剧盐渍化,对地下水质没有影响,种植水稻不会造成生物入侵,增加植被会抑制土地沙化,B正确。

[通性通法归纳]

“特色农业”类型多样,解答该类问题时,坚持“一种思想”“两个方向”:

一、土壤分布

二、土壤形成与气候

三、土壤形成与地形

四、土壤形成与成土母质

五、成土过程示意图

六、土壤剖面实景图

七、土壤剖面示意图

八、土壤质地

以上图片多来源于

人教、湘教、鲁教、中图、沪教

五套新教材及地图册

综合自拿农业补贴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14447.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