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创业知识分享网

分享花呗|白条相关的小知识及使用技巧

不要告诉别人(珠穆朗玛峰攀登纪实)

花白达人    2023-07-04    281

珠穆朗玛峰攀登纪实

----2007年.西藏

图/文 独步苍茫

“I find the greatest thing in this world is not so much where we stand as is which direction we are moving. To reach the port of heaven, we must sail sometimes with the wind and sometimes against it , but we must sail, and not drift, nor lie at anchor.”

——Oliver Wendell Holmes

▲ 珠穆朗玛峰 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2007

2006年12月,巴西,亚马逊

躺在玛瑙斯豪华舒适的沙发上,刚才的一幕已经让酒精全部挥发了。

从雨林出来后,大家都很兴奋,晚餐喝了不少酒。嗯,刚萍水相逢加入酒局的西班牙妹子还真的很漂亮……额,跑题了。

亚马逊的湿热让酒劲直往头上窜,空气中仿佛充满沸腾的水蒸气一样。我晃晃悠悠的回房间拿了条浴巾,打算去游泳池泡一泡,

躺在冰凉的水里,立马感觉舒服多了,那个西班牙妹子…… 正在此时,一个酒店的服务生在池子边冲我嚷嚷。我听不懂他说的葡萄牙语,冲他摆摆手,示意我很OK ,毕竟酒后不准下游泳池,这是大多数酒店的规定。

服务生一脸焦急的跑开了,过了一会儿他又回来了。举着个大牌子,牌子上的内容文盲也能看懂了:上面是一个长满尖牙的鱼形图案,和鲜红的警告!我的酒瞬间就醒了,闪电般的爬上岸来,飞快的检查全身,还好还好,什么零件都齐全。原来酒店为了照顾无法进入丛林深处的游客,在酒店里建了一个观赏食人鱼的水池,每天会扔一些鸭子什么的小动物进去,然后食人鱼会在一分钟内把它啃食得干干净净,供游客观赏拍照。我估计食人鱼当时也懵了:咦?今天还有宵夜?!什么东西?好像不认识啊。以往都是小块小块的,今儿怎么扔了这么大块的下来啊?嗯,有阴谋,别忙,先看看再说……

躺在沙发上,心还在扑棱扑棱的跳着,好险。

老大笑着问我:下一站想去哪儿?我正在沉思,下一站去哪儿呢?

“想不想去登珠峰?”

“好呀!”

于是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

在拉萨集结

01

2007年4月6日 拉萨

由于平时都有系统的训练,所以无需为攀登珠穆朗玛峰做什么集训。3月从亚马逊回国后,就直接来到了拉萨和队友集结。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当你决定要去完成某个极限运动计划的时候,最好的状态是你只需要关注计划的本身,而不是发现要为这个计划去做技术或体能方面的特训与提高。那意味着你还没准备好,你的能力还不足以去应付你的探险计划。

今天是到达拉萨的第3天了,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象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

我加入的是的美国Russle的队伍,至于为什么不是加入中国的队伍,呵呵,以后再解释吧。上午睡了个懒觉,昨天晚上和前来送行的小列在拉萨喝酒喝得晚了点。

独自坐在布达拉宫斜对面的“良木缘”咖啡吧里,这里很安静,舒缓的钢琴声中,没有那些在拉萨明媚阳光下五颜六色“冲锋衣们”的喧哗。更正:现场是这样的,老独坐在钢琴旁边,伴随着美女的钢琴演奏,狠狠的对付着面前的一大碗黑椒牛肉面和一大碗牛肉扒饭……

晚上的时候见到了我的队友们,基本是八国联军的节奏:

来自日本的Hero带领着几个日本队友,其中一个老人柳泽秋枝,年纪72岁了!

Tim:美国,高大威猛,在加州经营着一家哈雷摩托车店

Mark : 瑞典,一家手机的赞助队员

Bill: 美国,领队

还有两位分别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女队员,年龄比较大,记不住名字了,哈哈哈,抱歉。

另外还有Discovery 的直播团队

全队只有我一人是中国人,队友们都称呼我 Bruce Lee,我们即将开赴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大本营,开启2007年的珠峰攀登之旅

大本营

02

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BC,Base Camp)位于珠峰北面的绒布冰川谷里,海拔5200米,距离绒布寺大约10公里,是从中国境内攀登珠的大本营。

2007年4月11日 ,全队进驻珠峰大本营

Russle带我们参观和了解我们营地,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营地了:大致分为居住区、餐厅、生活区、娱乐区和工作区。

居住区为六顶双人高山帐篷,但每顶帐篷都只住一个人,显得宽松而舒适,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更有利于队员的休息。

餐厅有三个,每个餐厅可容纳20多人,长条餐桌配有椅子。除了正常的三餐外,24小时提供热水、咖啡、饮料、糖果、巧克力等小吃,

生活区分别有仓库、厨房、洗浴房、卫生间、发电房,淋浴房,以及夏尔巴协作队员的居住区

工作区分别有通讯、气象资料分析的指挥部;医疗室;以及Discovery 的直播工作室。

娱乐区有一排电脑,象一个高山网吧,但要收费的,接收和发送Email的收费标准为每条5美金!另外,我们还拥有一个堪称奢华的咖啡厅,那是德国产的一个巨大的半球状硬式帐篷,有坚固的骨架及保温系统,采暖系统,帐篷的一边是透明的,摆放着几张咖啡桌。即使在风暴中,你也可以穿着短袖T恤,端杯咖啡,悠闲的欣赏风暴中珠峰的壮丽景象。

这真是个很舒适的营地!希望我们能在这里度过愉快的五十天。

▲ 大本营餐厅 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2007

在这里遇见了一位比我们来得更早的队员,他来自德国,名字叫Mogens,他打算无氧登顶,祝他好运!

午餐后,我去了杨春风带领的新疆啤酒队的营地。新疆队营地离我居住的营地大约有1—2公里的路程,目前全体攀登队员都已上到了6400的突击营地(AC,Attack Camp),计划在那儿呆三天,然后上到7028北坳营地(C1,Camp 1);大本营里现只留下了媒体人员,听他们说,上面的队员状态都很好,宋玉江、杨春风、袁玮——大熊,就是前面文章《暗夜迷墙》一起在青海登山那个,目前他们的状态都非常好,登顶应该没有问题。如果是这样,当然最好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在新疆队结下不解之缘,发生许多不得不说的有趣故事。

▲ 独步苍茫/王勇峰/王天汉珠峰大本营 2007 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 珠穆朗玛峰 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2007

大本营的故事

03

2007年4月11日,来到了珠峰大本营,开始做登山前的准备,在大本营的日子里,有趣的故事层出不穷……

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队,在登山季里都陆续云集珠峰登山大本营。在这个地方,大家将呆上一段时间,做高海拔适应,以及登山线路修建、物资运输等准备工作。

我们队要求队员每天从5200米的大本营出发,去攀登营地边一座大约6100米的不知名山峰,用以适应海拔及维持体能状态。

由于不用负重,这个强度对于大家来说都是非常轻松的,一般3个半小时就能跑个来回。下午的时间就很无聊了,上千个体能爆棚,荷尔蒙旺盛的人集聚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不发生点故事你信么?

看医生

3.1

See the doctor !

无聊地在咖啡厅里喝着咖啡,Russle 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今天你去看医生了吗?全队大笑,这几乎成了今年攀登季的流行语。

故事得回到新疆啤酒队

在这个男性为主的聚居地里,很早就开始流传一则消息:新疆啤酒登山队通过海选方式,招募女队医。要求是医术精湛、户外能力强,漂亮大方、身高、三围......好吧,后面半截估计是大家伙儿加的。

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队每天都在关注新疆队的女队医什么时候进驻大本营。在众人的期盼中,新疆啤酒队的女队医终于降临大本营。我跟你说,全营地那真像过年似的高兴。

▲ 快乐的营地生活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但意想不到的是,女队医由于从来没到过这么高海拔,一到大本营就发生了严重的高反,卧床不起。本来大家都做好准备装病人的,这下得反过来去抢救医生啊。于是大家马上转换角色,各个都变成老登山、见多识广、都成了处理高山病的专家似的,踊跃的去抢救女队医。

据说各种灵丹妙药都用上了,有给登山氧气瓶的,那可是150美金一罐啊;有给红景天的,这估计不是国家登山队的就是新疆队的;有给西洋参的,有给万艾可的…… 据说还有两个咧着大板牙准备做人工呼吸的,被大伙打得满地找牙去了……

严肃点,别笑,给大家补充点专业知识:红景天是否能治疗高反?在我的经验里几乎就是个心理安慰。西洋参含片呢?由于可以扩张血管,单位时间里运输到组织的氧会多一些,所以可以缓解高原缺氧反应。

嗯,聪明的你应该明白了,要说扩张血管,加大血液供应,蓝色小药丸说舍我其谁!万艾可对于高原反应的治疗效果,UIAA 国际登山联合会官方网站是给出了权威肯定的答复。所以小伙伴们,下次出门回来被媳妇查出包包里有蓝色小药丸该怎么回答?别谢我,请叫我雷锋!

在大家的悉心照顾下,新疆队的女队医渡过了高反适应期,但身体还是很虚弱。并且由于高原环境加上长时间卧床在幽闭的帐篷里,情绪很低落,有抑郁的倾向。于是大伙儿没事就去“看看医生”,聊聊天啊,摆摆人生啊,陪同着去散散步啊……

今天你去看医生了吗?于是就成了营地里的口头语。

▲ 向东峰 若在其他地区,一定会是座有名的山峰,可惜处于珠峰旁边.....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2007

小贴士:

什么是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由于人到达高海拔后,低氧低压环境对人体机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引发的生理反应。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能在24-48小时度过适应期,从而适应高海拔环境。而少数人则无法度过适应期,这类人群不适合高海拔活动。

哪些人会高原反应?

如上所述,任何人都会发生高原反应,只是高原反应对于个体的影响结果不同而已。其中关键的就是对于低氧的耐受阀值,你可以这样理解:某些人闻道一点汽油味就会头晕目眩,甚至发生呕吐,而有的人虽然能闻到,但却无任何反应。对于氧气也是一样的,当氧气浓度降低,许多人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头晕,乏力,行动力下降,呕吐,这在冬季封闭的教室里,你也许已经发现,许多人会面色通红,其他人则没有任何反应。

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血红蛋白浓度及血氧饱和度。血液中负责携带氧气的是红细胞,简单的可认为,单位体积血液里红细胞越多,则携带氧气也就越多。

血氧饱和度则是指你每次呼吸所完成的氧交换的效率。所以夏尔巴人由于出生就在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度,其红细胞的数量几乎是正常人的三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不太受高海拔环境影响的原因。

通过锻炼可以改善高原反应吗?

可以,但效果非常有限,如果你是个健康人,没有心脑血管或循环系统问题的人,比如贫血什么的,则你的低氧耐受阀值是遗传决定的,通过你的锻炼,你能迫近或达到它,但你改变不了它。

锻炼可以使你的循环系统及心脏更加强大,让你在低氧环境里心脏有足够的动力去运输更多的氧,从而维持正常的运动能力。

如何更好的度过高原反应适应期?

初到高原时,应适当减小运动强度,保持心态平和,变被动呼吸为主动的深而缓的呼吸。注意保暖,避免因为感冒加重高原反应甚至诱发高山病。

另一个误区就是:多喝水,这个做法不一定是正确的。高海拔大多比较干燥,再加上心脏等补偿性供血,身体的水散失比平时要大一些,所以适当多补充一些水的做法是正确的。

但是,当出现比较严重的高反,甚至是肺水肿或脑水肿的时候,是应该严格控制水的。并且会服用或注射利尿剂,加速身体脱水,以减小组织的渗透压,缓解水肿以赢得更多宝贵的送医抢救时间。

正常情况下,在高原你应该保证每天至少有1500毫升以上的排尿量。

如何判断高反的状况?

一般把高反分为几个程度:

轻微的高反:

面红耳赤、心率升高、气喘、头晕、乏力、易疲惫、嗜睡等

中等的高反:

头疼、反应迟钝、平衡功能降低、记忆衰退、食欲下降、失眠、情绪失控、沮丧/易怒、低烧等

严重的高反:

强烈头疼、呕吐但不是喷射状呕吐、意识模糊、平衡感丧失、失去行动能力。

再严重就是高山病了

一般常见且危险的有:

肺水肿

病患伴随强烈的咳嗽,呼吸道黏膜脱落,有大量的体液渗透进入肺里,大约有48小时的急救时间,若放任不管,最终病患会因为肺里积满液体窒息而死。

现场判断的经验依据是用耳朵贴在病患后背——主要是贴胸前女孩子不答应 ,听呼吸的声音,如果伴随着如抽水烟似的呼噜声,应该怀疑为肺水肿。

脑水肿

大脑积液,目前似乎原因不明,积液会导致颅内压力升高,病人会出现剧烈的头疼及喷射状的呕吐,意识模糊、言语失控,大约有24小时的救治时间,若放任不管会导致病患死亡。

现场判断的经验是观察其症状及强烈的喷射状呕吐。

失温症

失温症是高海拔死亡的重要原因,并且失温症初期很难发觉,病患一般因为外在原因,比如体能严重透支、低温等,导致其生理功能全面衰竭,无法稳定其核心温度,外观看起来挺安静觉得他似乎只是不愿意动,嗜睡。

现场判断的经验就是测量病人的核心温度,别问我怎么测核心温度,自己度娘。如果核心温度低于正常体温1-2度,则病人就有死亡危险。必须尽快恢复病患核心温度。

▲LLSS ( Lake Louise Scoring System)路易斯湖评分标准系统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患高山病,并确定是轻微的还是严重的。如果超过六分的,结合血氧饱和度,脉搏,血压等不良指标,那就该立即降低海拔或者其他手段来脱离低氧低压环境,例如吸氧或高压氧舱

好啦,小伙伴们知道这些知识,能让自己的户外活动更加安全。本人不是学医的,以上那点知识也是长期高海拔活动耳濡目染,以及跟下图这位大神,中国高山病研究权威——李舒平教授学的一点三脚猫功夫,在此缅怀为中国高山病研究及治疗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好友兼前辈李舒平教授。

▲ 李舒平教授(1945-2019) 图片来源《山野杂志》▲1975年 李舒平在珠峰工作中图片来源《山野杂志》▲1975年 李舒平在珠峰工作中图片来源《山野杂志》▲2007年 李舒平/独步苍茫在珠峰大本营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拉杆箱

3.2

如往常一样,晚饭后我和新疆队几个家伙排成一排,蹲在营地边的小山头上。夕阳西下,珠峰渐渐的发出金色的光芒,这景色我们已经看了无数次了。

掐灭手中的烟屁股,唉,又是过了一天,营地的日子很无聊,都摩拳擦掌等待着正式攀登的日子,大家正准备从山头下来,各自回帐篷,或者去山下的“酒吧”去混时间。

▲ 大本营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状态 图片来源 《甲方乙方》剧照

夕阳的余辉中,一个人影从山谷外朝着大本营方向走来,小小的身影在巨大的峡谷中缓慢而坚定的前进着,似乎还拖拽着什么东西。

到跟前,我们才发现那是一个大约50来岁的女人,穿着城市里常见的那种冬衣,拖着一口巨大的拉杆箱,艰难的爬上营地前这个陡坡。再往前就是登山营地了,营地外的卫兵上前拦住了她。

“同志,前面就是登山大本营了吗?”

“是的,你有什么事情吗?”

“中国护送奥运火炬上珠峰顶的登山队就是在这儿吧?”

“是的,你有什么事?”

“我要举着奥运火炬上山顶,为国争光!”

卫兵上下打量这位阿姨,很难相信眼前这位是登山运动员。

“你是火炬队的登山运动员吗?”

“不是”

“对不起,不是登山运动员的,不能进入登山大本营”

“但我是中国人啊,全民奥运!人人有责!!!”

“……”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全民奥运,从我做起!……” 女士开始振臂高喊2008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口号,人群渐渐的聚拢起来。

我们也好奇的从我们的山顶地盘下来,问阿姨从哪儿来的啊?阿姨说她是独自一人从上海一路艰辛的来到这儿的,心愿就是举着奥运火炬登顶珠峰!

看着越聚越多的各国闲得蛋疼的人群,卫兵有些不知所措了,于是用对讲机悄悄的联络了绒布寺派出所。一会功夫,一辆载满警察的越野车来到了跟前,从车上下来一个警官。此时阿姨正带领着包括我们在内的各色人种在高呼奥运口号。

警官问明情况后,对阿姨说:阿姨,您的心愿让我们很感动,但登珠峰是件严肃的大事不是?我们会把你的愿望报告领导,这种大事得等领导批示不是?所以我们现在送你去绒布寺那儿的宾馆先住下来,等待安排好不好?

刚才的高喊和情绪激动,已经让阿姨有点喘不过气来,定了定神,阿姨开始摸口袋,摸遍了外衣和裤子的口袋,大家都不知道她要摸什么

然后阿姨解开外套,开始摸里面的口袋,警官都显得很紧张,生怕她摸出瓶汽油什么的。但围观的人太多了,也不好去强行制止。半晌,阿姨摸出一张皱巴巴的5元钱人民币。

“我只有五元钱了”

警官长长舒了口气,“没事没事,我请你”,然后快速的护送阿姨上了警车,警车离开大本营老远,仍然能听到阿姨充满激情的口号传来,营地里各色人等,也操着半生不熟的中文在瞎嚷嚷……

阿姨的行为看起来或许有些搞笑,但心里却有种莫名的感动。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梦想,穿越千山万水,重重困难,毅然决然去实现它,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嘲笑她呢?!

▲ 岩羊(Pseudois nayaur)又名喜马拉雅蓝羊每天陪我们蹲山头的小伙伴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4.27事件

3.3

2007年4月27日

新疆队大本营联络官石海峰一大早就起来为队员们安排早餐,队员们都还在帐篷里赖床,新疆啤酒队名至实归,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喝很多的啤酒,进大本营时拉来的一车啤酒,到昨晚基本就喝完了……

忽然,营地里传来石海峰的怒吼:干什么的!来人啊,抓坏人啦!!

队员们稀里糊涂地从梦中醒来,听到喊声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穿条内裤就跳出帐篷,顺手抄起登山冰镐就朝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远远看着石海峰正在朝山坡上跑,追赶着前面的两个人。

在这海拔5200的地方,前面两个人显然不是登山运动员的对手,很快就被追上,摁倒在地。但队员们仍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石海峰赶到后,从两人身上搜出“雪山lion旗”以及写着西藏××内容的横幅标语!这是两个××分子!

用电话通知了绒布寺派出所,警官过来很快带走了两人,我们以为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

结果第二天上午,自治区的主要领导带队,浩浩荡荡的开进大本营,表扬了队员们的政治觉悟很高等等,最重要的是给我们拉来了满满一车的补给和酒!哈哈,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 珠穆朗玛峰 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2007

下午,一个排的边防军就开进了营地,就在新疆队的旁边安营扎寨,他们用的是板房,快速的搭建起一个四合院样式的兵营,野战用的发电车、通讯车、炊事车……瞬间就投入了使用。本来想进去看看稀奇,结果被武装卫兵给拦住了。给他们长官打招呼也爱答不理的……

好吧,不给进就不进呗,每晚我们营地照样歌舞升平,欢歌笑语。帐篷外有人敲门,一开门,原来是隔壁的军官,他腼腆的问:能不能加入我们?

大家坐在一起继续喝酒唱歌讲故事,军官对我们说:由于刚发生的事件,算是重大政治事件,于是自治区决定在登山大本营设置长期的边防驻守点,他们得从每年4月到12月长期驻扎在这儿,每天例行巡逻。在登山或旅游季节里,还有点人气儿,等大家都走了的话,巨大的山谷里就只有他们苦哈哈的蹲守。这就是刚见面他们有怨气的原因。

登山者崇尚自由,但分裂国家的行为肯定不在自由之列!维护国家完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好啦,关于大本营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吧,其他譬如裸奔的啦、穿超人蜘蛛侠cosplay登山的啦……会让你觉得这儿是非正常人类集中营,好吧,这儿真的是。

再讲下去都忘了咱们是在讲登山的故事啦,下篇开始讲述适应性攀登。

国际蹭饭队队长

04

2007年4月18日

挨个去告别了新疆啤酒登山队、国家队、王秋杨的极度体验队、王天汉的队……告诉他们我明天将离开大本营前往ABC营地进行适应性攀登啦。大家都非常感激,就差没敲锣打鼓了。

在大本营的这些日子里,我几乎把所有队祸害了个遍,挨个去蹭饭。营地里一提起“国际蹭饭队队长”,没错,就是我。刚开始是一个人蹭,后来还组队蹭。以至于最后新疆队的后勤总管石海峰望着一手抓着羊腿、一手拧着啤酒的老独,幽幽的说:要不,你把睡袋拿过来吧,每天你都按时来蹭饭,来回两三公里,不难得奔波吗?!嗯,这提议好!于是我就在新疆队住下来蹭饭了。现在我终于要走了,大伙都很开心啊,毕竟,地主家也没啥余量了呀。

晚上乖乖地在自己营地里晚餐,才发觉那几个日本队员都不在。一问才知道72岁的柳泽因为高反严重,被送去日喀则了。

柳泽的帐篷和我紧紧挨着相隔不到1米,每天晚上如果我不出去祸害其他队的话,一般会猫在帐篷里看书或玩手机。因为奥运火炬队在这测试明年的火炬上珠峰,新闻部门也是全程实战测试,于是中国移动在营地里架设了应急通讯车,只要它的发电机还在轰鸣,营地就有手机信号,一般会到晚上10点左右。

整夜我总能听到隔壁帐篷柳泽痛苦的咳嗽声和喘息声,毕竟七十多岁的人了啊。偶尔,他忽然不发出声音了,我反而放心不下了,拉开他的帐篷,探探鼻息……嗯,没问题。对于他这么大年纪来攀登珠峰,我的确不看好他,毅力或精神也许是值得敬佩的,但承载他们的肉体却不一定能经受得起严酷的考验。

▲大本营眺望ACB方向图片远处中央为ABC外的东绒布冰川 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进入大本营以来,每天除了常规的体能保持和适应性训练,几乎都是在吃吃喝喝中度过的。海拔5200米,对于我来说几乎完全没有什么影响,队医每天做着我们的身体指标检查,李舒平教授也经常拉我当小白鼠,看见了就抓过去检查一下。

我的身体指标比较奇怪,心率明显比其他队友高一些,高出大约10次左右。为此队医报告给Russle后,还专门找我谈过话,问有没有哪儿感到不舒服之类的。第二天安排bell观察我攀登营地旁那个6100米的小山。当其他大多队员还在往上攀登时,我已经登顶跑回大本营了。然后Russle就放心了,看我经常去找中国同胞喝酒也不管我了。

我平日里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在成都这样的平原地区,我的心率也在55次/分钟,似乎不像个运动员的心率,要知道好友张少宏的心率才38次/分钟。

但好的方面是,我的血氧浓度比全队任何队友也整整高出10%几。这让我在高海拔的活动能力大大的提高,相当于比别人降低了1000多米海拔啊。李舒平教授连续测了我近一周,然后拍着我的肩膀:你天生就该登山的!

但这毕竟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接下来的适应性攀登从明天就要正式开始了。

▲ 珠峰攀登示意图图片来源 Google Earth

适应性攀登

05

在传统的珠峰攀登中,一般登山队员到达大本营完成高海拔适应期后,接下来将进行一系列适应性攀登。

我们队伍的适应性攀登计划如下:

4月19日 : BC(5200m) → IC (5800m)

4月20日 : IC (5800m) → ABC (6400m)

4月21-25日 : ABC (6400m)修整适应

4月26日: ABC → C1 (7028m) → ABC (6400m)

4月27日 : ABC (6400m)修整适应

4月28日: ABC (6400m) → C1 (7028m)

4月29日: C1 (7028m) → ABC (6400m)

4月30日-5月1日:ABC ( 6400m)修整适应

5月2日: ABC (6400m) → C1 (7028m)

5月3日: C1 (7028m) → C2 (7500m )

5月4日: C2 (7500m ) → ABC (6400m)

5月5日: ABC (6400m) → BC(5200m)

是不是有点晕?

简单点说就是 到达6400米的ABC营地,

完成一次7028米攀登,不过夜当天返回;

完成一次7028米攀登,过夜,次日返回;

完成一次7500米攀登;

然后返回5200米的大本营,等待天气周期,做正式攀登及登顶的准备。

这样来回折腾的好处是,你能更好的适应高海拔;同时也检阅队员的身体情况,如果体能差的,估计这几趟折腾下来就歇菜了。若你能轻松完成这些,则8000米以上的表现应该就没大问题了。

▲ 东绒布冰川 冰塔林 (海拔59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东绒布冰川 冰塔林 (海拔5900)IC营地望珠峰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IC营地 (海拔58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IC营地 (海拔58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IC营地 (海拔58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2007年4月20日

7点40分我们离开IC营地向ABC前进。因为今天要上到海拔6400米,大家相互提醒着要慢点、慢点、再慢点……

出发没多久,就发现左边的冰塔林一直伴随着我们前进,这是著名的东绒布冰川的冰塔林,亿万年冰川所形成的奇特地貌,蔚为壮观。一边拍照一边聊天,要不是手腕上的登山表显示我们已经到达海拔6100以上,其他还真没有什么感觉。

9点40左右,在海拔6250位置,遇见一群人架着一个人从上面下来,吸着氧。Tim说,可能是印度队的,印度在登山圈里几乎是个空白,很少有听说印度的优秀登山者,在这个领域他们还未开挂。真实看到有人吸着氧被送下来,从而提前结束了攀登。还是被吓了一跳!于是减慢了速度,担心速度太快,引起心率和呼吸刺激肺粘膜引起激烈咳嗽,再来个肺水肿什么的。不知道这样的担心是否有科学根据?反正一下子就小心了,接下来的路程不敢再猛冲。

▲ 冰塔林 (海拔62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冰塔林 (海拔60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我们的营地位于海拔6400米ABC营地区的尽头,陆续穿过悬挂着各个国家国旗的营地,终于看到了我们的队旗。坐在餐厅里,享受着热气腾腾的奶茶,一看时间:10点50分,今天的攀登用了3小时10分钟,但我不是全队最快的,那个德国佬居然只用了2小时25分钟,真是牛人!

过了一会儿,牦牛把重的装备运上来了,我飞快地跑过去打算拿自已的装备筒,结果被Bill拦腰抱住,告诫我:“慢点!慢点!”

吃完午餐其他队员都还没到达,于是我打算跑到冰塔去玩,却又被Bill抓到了!他让我回帐篷呆着,喝喝水,看看书,打打瞌睡,怎么都行,就是别到处乱跑!于是只好回到自已的帐篷里,打开帐篷的后门,正对着珠峰,让夏尔巴打来一壶奶茶,趴在睡袋里看珠峰,看那些象蚜虫一样在珠峰的脉络上蠕动的攀登者。

天又天始下雪了,可阳光依然那么刺眼。还好我把《狼图腾》也背上来了,还有半本厚度没读,估计可以对付到5月几号了。

下午14:40左右,其他队员陆续到达营地,哈哈,我比他们快了4个多小时。ABC驻扎了不少队伍,四处传来如哮喘病人般沙哑的咳嗽声,到不一定有什么毛病,海拔高了,空气干燥,极低温度的干燥空气会造成上呼吸道低温灼伤。所以在高海拔尽量用鼻子呼吸吧,通过鼻腔加热,会减少冷空气的伤害。

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在低氧环境里,使用单循环方式的呼吸吧,比如,用鼻子深而缓的吸气,用嘴呼出废气。人在呼出废气的时候,肺至外界这段呼吸道会充满废气,在下一次吸气时,这段废弃会被你再次吸入肺中,在潜水中这个现象叫做“呼吸死腔”。使用上述那种呼吸法,进行缓而深的呼吸,会有效减少呼吸死腔效应,使呼吸的氧交换更有效。

▲ ABC营地 (海拔64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老独不发猫,你当我病威啊

06

2007年4月28日

在ABC适应了几天后,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次适应性攀登。今天要进行第二次适应性攀登,前进到海拔7028米的北坳C1营地,并在那儿住一宿。在前天的第一次适应性攀登中,我的状态还不错,只用了3个多小时就到达了C1营地。但那个德国队友任然比我快一点。

临出发时,Bill告诉我,C1没有食物,要自已带一点。从上次上适应性攀登C1到今天,才隔了一天,感觉安排上有点仓促。但Russle一定是有他的原因的,我猜想是坏天气周期要来临了吧。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着,跟着前面的7 Summit队。在快到达C1的时候,追上了新疆队。当我到达海拔7028的北坳营地时,发现其他队友都还没到,哈哈,今天我总算是第一个到达的!

我找了把雪铲,从埋在雪里的团队物资包里把帐篷挖出来。由于时间还太早了,闲得无事,于是我仔细的平整了一块雪地,扎好帐篷,布置好自己睡袋、装备、炊具什么的后,发现队友仍然没有到达,于是又闲得蛋疼的在帐篷周围用雪砖建了一圈防风墙。

好吧,队友还是没有到,于是我就去了新疆队,和杨春风、袁玮挤在帐篷里,喝水、吃东西、吸烟、聊天。

▲ 向C1北坳营地攀登 天际线处为北坳营地 C1(海拔7028)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19:30 回到我自已的帐篷,发现我帐篷里有人,正在拉帐篷门拉链的时候,Tim从帐篷里探出头,不准我进帐篷。我问他为什么?

Tim 很不耐烦的说:“我太累了,两个人睡一个帐篷会影响休息,你去中国队找地方睡!”

我压着火气:“这帐篷可是我从雪里面挖出来搭建好的。你如果想和我挤一个帐篷,我欢迎;如果你想一个人睡个帐篷的话,门口就是我们的团队装备包,你自己取个帐篷搭去!"

Tim 很不耐烦的让我进了帐篷,高山帐是比较低矮的,我坐在帐篷门口,卸下高山靴上的冰爪,正准备进入帐篷的时候,Tim 忽然扑过来,一把从我头上抓下我的头灯扔掉,大声骂道:妈的,灯光影响他休息了 !

我再也忍不住火气了,什么也没说,站起身来,用穿着高山靴的脚隔着帐篷一顿乱踢,然后一手抓了把冰镐,一手把半个身子被踢出帐篷的Tim,抓住领子拖离了帐篷,扔到雪地上,并狠狠踢了他一脚,警告他道:老子现在不欢迎你和我住一个帐篷了!你爱去哪儿睡去哪儿,赶紧滚蛋,敢打扰我休息的话就揍你!Tim 开始不停的求饶。

转身返回帐篷,把他的东西一股脑的都从我帐篷里扔了出去,然后钻进帐篷,但留了个心眼,没有关帐篷的门,免得万一打架被人蒙着打。并且把冰镐也带在了手边,Tim身高1米9几,牛高马大。要在平地上,估计两个老独也不一定打得过他,但在海拔7000多米……

海拔7028米的北坳,夜晚的风呼啸着刮过没有什么遮挡的山坳,气温非常低。过了会,Tim 道着歉靠近帐篷门,我对他说:闭嘴,别影响我休息。

过了会Tim 的声音开始颤抖了,给我解释说他严重高反了,头很痛,非常难受,所以态度不好,希望我能原谅他……

唉,谁叫老独心底善良呢,于是我又放他进来了,指着我放背包和装备的那侧:“你睡这里吧,以中线为界,别靠近我,我也不喜欢和人挤一个帐篷!”

一夜无话

早上起来,我拿了几块食物吃,整理好装备,准备按计划穿冰爪下山返回ABC。Tim拿了个防水袋垫在他的背包上,让我坐着穿,说这样会舒服一点……

回到ABC营地,居然营地里都知道了7028米打架的事情。我刚到营地,国家队汪嘉老师的学生们,十多个小伙子就来到了我身边:怎么样,打赢了么?!打赢了!

Russle很紧张的过来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小心地给我解释,我也把全部经过给他说了一遍。Russle紧张地笑着劝我别介意,希望这事就此揭过。我本也没打算继续闹啊,对他说,没事的,我也冲动了点,揍了他,希望帮我转达个歉意。

你有困难你求我,我肯定会尽我可能帮你。但不是你可以蛮横的抢夺。老独不发威,你真当我是病猫啊?谁把你惯坏了的?觉得所有人都得让着你?!

▲ 北坳营地 C1(海拔7028)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C1 北坳营地 海拔7028远处雪坡顶端为海拔7500的C2营地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2007

ABC营地

07

清晨,在海拔6400米的阳光中醒来,睁开眼睛,四周一片暧昧的粉红色,我喜欢我这高山小空间里的色调。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上一口气,空气中有股淡淡的蓝调气息,无法用言语来描写,原始而野性……

“谁他*的袜子?!臭死人了!”

靠!这些不懂得生活情趣的人!懒得搭理他们。

拉开帐篷门,我的三双袜子如盆栽植物一般,昂然站立在外面,6400米海拔的寒风也不能把它们吹倒……不对!怎么只有五只?在这个高度,它们就好比豪华轿车的座椅一样重要!我着急地到处寻找着,一抬头,发现它居然粘在帐篷的顶上!呵呵~~~这是我最喜欢的袜子中的一只,估计我昨晚太累了,随手一扔……没想到它居然跑到这儿来了,这个顽皮的小家伙!

慢慢地坐起来,在这儿一切都是慢一些的好!来到一个天然石块精心堆砌成半圆型的建筑物前。我很喜欢这个建筑物,大小石块镶嵌搭配得堪称完美,我觉得其建筑和美学造诣可以与英国史前巨石阵媲美!石建筑约有半人高,上面盖着一层薄薄的雪,从石圈里放眼望去,远处是壮观的冰川和雪山,令人神清气爽!

一个韩国的妹子从我旁边经过,我很绅士地向她问好:“Hi~~~”。韩国妹子微笑了一下,低下头羞涩地跑开了……

望着她的背影,确信她不会再回头了。我站起身来,苦笑着摇了摇头,提起了裤子,心想,我得去见一下夏尔巴队长,建议还是得给厕所安个门才好。

吃过早餐,坐在高海拔炽烈的阳光下喝茶,我旁边帐篷的队友过来问我:“谁是大刘?”

“关你什么事?”

“因为你昨天晚上念他的名字435次!”

哦~~~我想起来了!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感情总是真挚而复杂的,那是我心灵深处难以启齿的痛——那家伙昨晚斗地主欠我五块钱没给……

喝过早茶,顺着营地里的小道散散步,小道上都是些梦游患者一样机械地、缓慢地蠕动着前进的人,被高原的太阳烧烤得如锅底一般的脸上象白癜风一样,东一块西一块地涂着白色或灰色的防晒油。

这些人中有两类人:一类是夏尔巴,以登山协作为生,负责把物质和第二类人送到更高的村地方去,其口头禅是:“不把你几爷子弄上去,我上哪儿去挣钱啊?”;第二类人是花了大把的钱,想站在顶峰去吹吹风的人,其口头禅是:山高人为“疯”!

小道的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帐篷。什么?你问我是不是住在难民营?瞧你没眼力劲儿是不是?我住的可是全国消费最高的村落啊!

你猜猜一天要多少钱?

怎么说也要五六百吧?

五六百?!那是美金!还别嫌多!每个人就一帐篷大小的地儿,住的不是The North Face就是Mountain Hard Wear,你要是住一奥索卡,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我们的宗旨就是:“不求生活最好,只求爬得最高!”

▲ 我队的祭山仪式Himalayan Eeperience 登山队 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国旗被烧啦

08

在海拔6400的ABC营地里,除了适应性攀登外,其他时间都无所事事,大半的时间里,我继续去祸害新疆啤酒队和汪嘉老师带领的国家队。

这天我们又在新疆队的帐篷里打斗地主,喝啤酒。忽然外面传来一声巨大的爆炸声,谁家的氧气瓶爆炸了?!大家钻出帐篷张望,要知道登山氧气瓶里充填的可是高压纯氧,如果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当然,这从未发生过。

一会功夫,看见一个英联邦国家国旗下的帐篷里冒出了烟雾。赶过去一看,原来是高压锅爆炸了,老外们在这个高度居然学着煲粥……望着帐篷里满天花板的粥,还好还好,当时没有人在旁边,没有人员受伤。

我们返回新疆队的帐篷,准备继续打牌。

“那膏药旗太TMD扎眼了……”

是的,ABC营地里的日本队所竖立的那面日本国旗,我也早看它不顺眼了。在登山营地里,一般不会悬挂国旗,尤其是在别人的国家里登山,大多是悬挂自己的队旗,按照惯例,如果要悬挂自己的国旗,必须得同时悬挂所在地的国旗。日本队也遵守了这个国际惯例,同时悬挂了中国国旗与日本国旗。

但是!你把日本国旗搞那么大是几个意思?!一般登山用的旗子大概1米到1米5见方,你挂床单那么大个膏药旗是几个意思?!每次1公里外就能看到膏药旗飘扬……

“我们去把它给点了吧!”不知是谁提议,但杀人放火的事儿,得等月黑风高吧?!好吧,我们就继续喝酒,等天黑再说……

第二天早上,有人来敲我的帐篷门,把我从睡梦中吵醒。“老独,你昨晚真去把人国旗烧了?” 我坐起来,愣了一会,醒醒脑子。没有啊,我记得昨晚大家越喝越嗨,最后散场后,我摇摇晃晃的摸回自己帐篷就睡了啊,应该是没有去烧人国旗吧?

爬出帐篷蹲在梁子上,日本队在我们营地下方的凹地里。一群日本队的队员在情绪激动地向中国营地联络官叽里呱啦的说着什么。日本队那个高高的旗杆上,膏药旗没有了……

昨晚喝酒的哥们都聚在了一起,相互都问对方:你干的?怎么能这样啊!国旗,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国旗受辱是件大事。这种行为真的是不值得赞扬的,不过我怎么觉得……

干得漂亮!

结果都没人承认,这事儿也就成了个悬案。日本人抗议了一天,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

谁知道,第二天一大早,又听到日本人在鬼哭狼嚎的嚷嚷。我爬出帐篷一看,一群日本人围着他们那根旗杆,昨天被烧的光秃秃的旗杆上一面红旗在迎风飘扬,在雪白的冰雪世界里,在蓝天白云和雪山背景下,金色的镰刀榔头显得异常鲜艳夺目!

哈哈哈,原来是镰刀帮干的!你哭去吧。

▲ ABC 日本队营地 海拔6400米嗯……似乎他们没有挂任何旗帜了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最后一次适应性攀登

09

2007年5月3日

今天从北坳营地前往海拔7500米的C2营地,并在那适应性住一晚上。

从北坳营地望C2营地,感觉近在咫尺。我从没把这段线路放在眼里,都说ABC到北坳是攀登珠峰的第一段难点,但前两次到北坳的适应性攀登中,我感觉都可以跑上跑下了。

但这次的攀登,我却感觉很不在状态。昨天从ABC攀登到海拔7028的北坳营地,居然感觉一丝疲惫。即使这样,我也没觉得这段看似整个攀登线路中最平缓简单的线路:从北坳到海拔7500的C2营地当回事。可实际上这个漫长的大雪坡简直让人发狂,让人绝望。

全程都是在笔直的向上攀登,没有转弯,没有起伏,漫长的大缓坡没有难度,也没有什么危险,你一抬头,线路绳沿大雪坡直上天际,当你咬着牙,忍着漫长乏味的攀登到达这的时候,却发现线路绳和雪坡在不停的向天空延伸,仿佛永远也到不了尽头,让人绝望。

回望獐子峰仿佛已经快和他一样高了,旁边远处有两座巨大的山峰,左边那个就是卓奥友峰,世界第六高峰,一座我打算2个月后攀登的山峰。

终于海拔7500营地的帐篷出现在我眼前,珠峰那金字塔般的顶峰看起来就在营地右边,感觉好近,算算高程还有1300多米高差。我们的攀登计划还有两个营地,分别是海拔7900的C3营地,和8400的C4营地,这与常规传统的攀登计划有所不同,他们分别是海拔7028北坳营地后 分别是海拔7790的C2 和海拔8300的C3。

▲ 向C2攀登 海拔7300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在海拔7500的营地里,我和同帐篷的队友都有些咳嗽,但不太严重。高海拔干燥的空气,以及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汽凝结的微小冰晶会伤害人的上呼吸道。轻微的咳嗽是正常的,只要不引起炎症导致肺水肿什么的就没问题,只需要吃些润喉糖或药品就可以了。

同帐篷的是瑞典人,他的状况似乎更加糟糕,比我还晚到,一进帐篷就躺下不动了。询问他的情况,似乎有点高反,更多的是疲惫。我缓过劲后,挖了些冰雪,开始做晚餐,给他也做了一份。但他没吃几口,就把饭盆放下了,然后又昏昏地睡去了,看来是真的累坏了。

在长周期攀登中,必须得有个好胃口,否则你的体能会衰减很快。吃完晚饭,我烧了一锅“体动力”,这是澳大利亚的一种能量补剂,能快速补充体能和缓解运动后的疲劳。强迫队友喝了一些。

高海拔水的补充也是很重要的,每天晚上多补充1升左右水,对于体能恢复是很有效的。如前文所述,你至少每天得保持1500毫升以上的排尿量。

但喝多了水,晚上上厕所确实是个麻烦的事。所以高海拔攀登中,队员们都会带一个1升左右的塑料瓶子作为尿壶使用,这样就可以在帐篷里就解决了,然后再倒到帐篷外面去。别问我女队员该怎么解决,我不知道!

现在老独就感觉内急,刚水喝得似乎多了一点,嗯,看我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在狭小的、堆满装备和睡袋的帐篷里解小手,打开瓶子盖,尿进去就行了,简单吧……

额,好像有点问题,眼看瓶子就要满了,但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怎么办!可不想它溢出来搞得到处都是啊,要是打湿了羽绒服和羽绒睡袋怎么办……怎么办!

正着危急时刻,一眼瞥见刚才队员没吃完的饭盆就在旁边,对不起了啊……

好畅快,好险,长长的呼了口气。队友翻了个身,虚弱的问:Lee 有热水么,我想喝一点……

额,别急,你先等一会,我先帮你把饭盆洗洗。

“谢谢啊”队友感激的说

默默的倒掉队友的饭盆,他没吃完的东西本来都冻成冰块了,现在都已经融化了,所以倒得很干净……

你等等,热水马上就好。

照顾队友是老独应尽的义务。

晚上的大雪把帐篷压塌了一半,一夜没有睡好,肚子还是觉得饿,脚又冰凉。因为是适应性攀登,没有带备用的袜子上来,躺在睡袋里,把袜子和高山靴的内靴也塞在睡袋里,用体温把袜子捂干,也可以防止高山靴的内靴结冰。

▲ 向C2攀登 海拔7400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向C2攀登 海拔7400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大本营从我今天的攀登数据看到了异常:平时里我几乎比同队的队员会快一倍的速度,只需要不到他们一半的用时就可以到达目的地,而今天,我几乎是团队里最后一个到达C2的。对讲机里Russle关切的询问着我的身体状况,我也不知道怎么了,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否在7000米以上海拔的攀登能力。

甚至开始认真的思考汪嘉老师的玩笑话,每次适应性攀登,或者到达一个新高度,汪嘉老师总会笑着问我:头疼吗?有明显的高原反应吗?没有啊,汪嘉老师就会假装很担忧地认真对我说:这不是好现象,现在越没反应,更高海拔后就会爆发更严重,但一面又笑嘻嘻的递给我啤酒。这明显是玩笑的恶作剧,但我居然现在开始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我并没有哪儿不舒服的感觉,只是觉得好累……

▲ C2 营地 海拔7500米背景为卓奥友峰 海拔8201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从 C2 营地 北望卓奥友峰 (海拔8201)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登山气象

10

5月4日从海拔7500米的C2营地一口气跑回海拔6400米的ABC营地,在营地接受了常规的身体状况检查,没有什么异常。至此,我们全部的适应性攀登都完成了。

根据适应性攀登的表现状况,队员被分为A、B两组,状态好的分在A组,会优先考虑最好的攀登天气周期去完成正式的攀登;状态较差的被分在B组,但会配置更好的协作力量。我被分配到了A组,前天忽然出现的不在状态的情况很快就过去了,又恢复了生龙活虎的状态。

全队返回到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休整,等待好天气周期的到来,正式的攀登即将开始。大本营的小伙伴们,国际蹭饭队队长又回来啦。

关于攀登的天气信息,读者可能都比较好奇吧?登山是如何得到气象信息的呢?

早期的登山中,天气的预测大多是依靠经验和气压表来完成的,基础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当某个地区气压持续的下降,则表示这个地区逐渐被低气压区控制,高压区的水汽会向这个地区聚集,于是大风降雪即将到来;反之则预示着好天气周期的到来。

但山区的气候是非常复杂且变化极快的,即使经验丰富也常常会发生严重的误判,从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如九十年代那次珠峰著名的天气误判事件,导致十几个登山者因恶劣天气丧生。

现代的登山气象预测则要先进和可靠多了,我队购买了德国的气象卫星定点服务,实时的气象信息会源源不断的同步到我们大本营工作区那台气象电脑上,专业的气象分析员随时监控着数据,并作出预测。同时,实地的探空气象气球也不断的升空,得到各个高度最准确的气象信息……

当然这是大规模登山的配置,有强大的后勤及完备的气象支持,而小伙伴们通常的小规模登山,显然没可能有那么大的人力财力去做这些,那我们是如何做的呢?

除了上文所述的利用气压表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外,小规模登山活动中,在做登山计划时会参考一些公开的专业气象网站所提供的资料,获取气压、云图等,从而预测未来几天的大概率天气走势,我常用的如下图这个网站:

▲ mountain-forecast.com登山常用的气象网站 ▲ mountain-forecast.com登山常用的气象网站 ▲ Russle 在ABC做攀登的出发动员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2007年5月17日

在海拔6400的ABC营地,Russle做了出发前的动员令,然后A组的队员们开始了珠穆朗玛峰的正式攀登。Russle是登山界的传奇人物,他所带领的Himalayan experlence 队伍,以专业和纯粹的攀登风格而闻名。

在我们的攀登中,包括前期的适应性攀登,每个攀登队员都是没有任何协作人员的。你必须自己携带你需要的所有装备、食品。也没有协作人员会陪伴帮助你。只有到了海拔7900米的C3营地以上,你才会被分配一个协作人员。

但和国内常见的“商业队”的协作人员有所不同,这个协作人员并不会帮你背负装备或者提供其他的帮助。他的主要职责是评估你的状态以及你的攀登操作是否安全规范,在必要的时候他有权评估你的状态并报告大本营决定是否终止你的攀登。Russle的理念:你如果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攀登到8000米,那表示你还没有能力攀登这座山。

用Russle 的话说:你是在完成你自己的攀登,你理应经历攀登的全部过程,并享受攀登的全部乐趣!

离开ABC开始攀登,我的背包里的装备如下:

一条零下40度羽绒睡袋

一套备用的抓绒裤、抓绒衣、内衣

一套备用的手套、打劫帽、3双备用的袜子

一副雪镜

一只1000毫升登山水壶

一只750毫升的尿壶

一只登山炉头及燃气罐

一套医疗包(外伤、防晒油等)

一套氧气呼吸面罩及减压阀

一只登山头灯及备用电池

一部对讲机及备用电池

一部手机

一部相机

5天的食物(8顿正餐,6顿路餐,5天的能量补剂+能量棒,4袋熟食鸡腿、5份脱水蔬菜汤、若干干果.....)

另外还帮Discovery频道带了一部DV,外接了摄像头,从第一视角拍摄登山过程。

穿戴方面:

TNF的登山帽

THF的连体羽绒服

登山眼镜

登山表

MB的登山内衣

TNF 抓绒衣、抓绒裤

登山手套

LA 高山靴

冰爪

登山镐

安全带及挽索

上升器及若干登山锁扣

在全队人员的祝福声中,我们离开ABC,开始向珠峰发起冲击!

▲ 准备离开海拔7028米C1营地向C2攀登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珠峰顶上的求婚

12

刚离开ABC营地,对讲机里传来了袁玮的声音。我急切地询问他状态如何?新疆队比我所在的队伍提前了6天开始了正式攀登,杨春风率领队员于昨日登顶了,袁玮体能出了些状况,所以下撤比较艰难,现在大约下撤到了海拔7028米左右的北坳营地附近。

“我想吃水果罐头”

“好的,你等等”

返回营地去抓了两个水果罐头塞进包里,往北坳营地去迎袁玮。

从袁玮开始攀登以来,我都比较担心他的状况,记得在他出发那天,我们在大本营为新疆队饯行。聊起即将开始的攀登,我嘱咐到:别那么大压力,能上就上,不能上就安全回来。反正山就在那儿,以后有的是机会,开心和安全最重要。

袁玮对我说:我们的情况不太一样,我后半生就在此一举了……为了这登山,借了单位的钱。还有自己希望的工作升迁等等……

我觉得这样的心态是有问题的,登山就是登山,是兴趣爱好和技术体能的结合,是很个人和自我的行为。没有必要附加任何外在的意义或目的到登山中去,原则上,登山和打麻将、跳广场舞没啥本质区别,它的意义只是对你本人才有意义。

登山是因为喜爱,为它做出的艰苦而认真的训练和准备中得到的快乐,在完成计划的经历与震撼的美景带来的快乐,只有平安的回来和朋友与家人分享这份快乐,否则一切都没有意义。

给了袁玮几百美金,嘱咐他:如果在攀登中遇到困难,就把它给身边任何夏尔巴,让他保护你下山吧。

5月15日晚上23:15 杨春风率领新疆队离开海拔8300米的C4营地向顶峰发起冲击。

5月16日凌晨6:10分,电台传来杨春风的声音:“我是杨春风,我们已经登顶!” 新疆队的用时在正常的范围内,然后留下足够的时间下撤到安全高度。

7:09、8:05 新疆队的队员陆续在峰顶宣告了登顶,但仍没有袁伟的消息。我们都守在新疆队的电台前,协作队员通报着山上的情况。时间慢慢的接近11点了,任然没有袁伟的消息。和新疆队的工作人员商量之后,我去找了Russle,向他通报,如果袁玮没有体能下撤,需要救援的话,希望动用我队在海拔8400米上的物资和人员,Russle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正在这时,10点50分电台传来袁玮的声音:“我是袁玮,我登顶了……” 接下来袁玮用真诚而疲惫的声音在珠峰之巅向他的未婚妻宣誓了爱情宣言,并向她求婚!

珠峰为证!全营地的中国人都敲打着饭盆呐喊祝福,我的外国队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急切地询问我,当我翻译给他们听后,这帮老外也像孩子一样敲打着杯子、饭盆加入到祝福的行列中。

而此时袁玮的女朋友,哦,不,未婚妻正在珠峰的大本营,遍访名师,学习登山和攀冰技术,日后她也成为一名著名的登山家……

▲ 珠峰攀登线路示意图图片来源 Google Earth▲ C1-C2攀登 海拔7500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ice man

13

▲ 攀登 海拔7500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ice man 在下撤中(海拔75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2007年5月18日

今天的目标是到达海拔7500米的C2营地。前期的适应性训练是有显著效果的,早上离开北坳营地忐忑不安的心情也放松下来。在上一次适应性攀登的时候,C1至海拔7500米C2这段大雪坡把我爬崩溃了,而今天,却轻松地就完成了。

在海拔7500米位置,我碰到了荷兰人Wim Hof:ice man,不知道该翻译为“冰人”或是“冰侠”?在大本营的时候,我们常在一起踢足球玩,他以抗寒而闻名世界。他这次的目标是裸体登顶珠峰,当然出于各种原因,基本的装备还是有的,比如安全带、高山靴、裤衩……

在大本营里他白天就是一条裤衩的打扮,的确比大家抗寒。有次晚上我准备拉他去喝酒,拉开他的帐篷,结果发现他裹着和我们一样的零下40度温标的睡袋在睡觉。看见我诧异的眼神,ice man 解释说:呃……不怕冷这个功能,是靠我的意念来驱动的,呃……当我睡着的时候,这功能也跟着睡着了……好吧。

上前去和他拥抱,友好的问他:登顶了么?他摇了摇头,然后巴拉巴拉的给我讲了半天。好多话都没听懂啊,我一脸苦笑的望着他的夏尔巴协作。夏尔巴协作对我摇摇头:爬到7900米高度了,被冻伤了,脚趾头也冻坏了,再往上估计会有生命危险,于是放弃并下撤了。

望着他那单薄的裤衩,我再次拥抱了他,用英语说到:Be careful of your “little brother”, 本来已经转身准备离开的ice man转过身来,急切的问我,我小弟弟来了?在大本营么?他还好吧?!我认真地对他说:你小弟弟永远与你同在……

旁边的夏尔巴已经笑得快跌下山去了。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C3

14

2007年5月19日

今天的目标是到达海拔7900米的C3营地。

如前文所述,我们全队的攀登都是没有协作人员,得靠自己独立攀爬到海拔7900米的C3营地。我们的营地比海拔7790米的传统营地要高100多米。好处是我们可以将最后的冲锋营地推高到8400米,在接下来的冲顶中将更轻松一点;坏处是比其他队更长时间暴露在空气稀薄的生命禁区高度。在C3营地,我们将被分配到一个协作人员,以及领取到一个氧气瓶,这些物资都是较早时候被夏尔巴运输到此的。

天气出奇的好,一点点微风,湛蓝得发黑的天空。如往常一样,我早早的就到达了C3营地。C3营地建在一个小小的斜坡上,帐篷都倾斜着,为了防止睡觉滚下山去,帐篷都用登山绳固定在地上。

然后我见到了分配给我的协作队员洛琼,洛琼是藏族小伙子,西藏登山学校的学员。我告诉他,我这是第一次攀登珠峰,请多多关照,洛琼很羞涩的对我笑笑:我也是第一次……

晚餐的时候,我发现洛琼只带了一些简单的食物,这怎么行?反正我多预留了一顿的口粮,于是从背包里拿出来请洛琼吃,还把鸡腿切细,加上切片的火腿肠、紫菜……熬了一锅鸡汤!

在海拔7900的营地睡觉,洛琼建议带上氧气面罩,把流量开到0.5睡觉。试了一下,我一会又出去拍照,一会又要吸烟什么的,觉得麻烦,于是就没有佩戴氧气面罩,也没觉得有什么不适。

▲ C2-C3 攀登 海拔7600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C3 营地 海拔7900米背景为珠峰顶峰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C3 营地 海拔7900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C3 营地 海拔7900米从帐篷望出去,顶峰似乎近在咫尺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C3 营地 海拔7900米背景为卓奥友峰 海拔8201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最后的营地

15

2007年5月20日

今天的目的地是海拔8400米的突击营地,在这个营地,攀登者只是简单的休息几个小时,然后就出发去冲击顶峰。

从海拔7900米的C3到海拔8400米的突击营地,是吸着氧气攀登的,流量为2。今天天气非常的好,以至于我把羽绒服的拉链和透气口几乎全打开了,我不时看看流量浮标以确认氧气的确是在输出,因为没有明显的感觉氧气的存在。在爬一个陡坡的时候,我索性关闭氧气、摘掉面罩,不吸氧试试。结果爬完这个坡,感觉喘不过气来,每一口你都深深的呼吸着,却好像什么也没有进入肺里似的,于是赶紧把氧气面罩戴上,大口大口的吸了一会。呵呵,毕竟现在已经在海拔8200米以上的高度了啊,进入生命禁区了。

快到海拔8300米传统的突击营地前的一个陡坡下,有个小平台,许多人在此休息。我快到的时候,有人在呼叫我的名字,等他摘下氧气面罩我才认出是汪嘉老师队伍里的范范,还有李向平也在。我问:大刘呢?一个雪镜和面罩把脸捂得严严的人喊到:在这呢!呵呵,在山上,大家都武装到了牙齿,几乎没有一点皮肤漏在外面,根本认不出谁是谁。

  因为我的营地要高出他们100米海拔,在8400的高度。所以我继续前进。和他们商量好:明天冲顶的时候带上扑克牌,在峰顶再斗一次地主,一决胜负。

已经能看到8300营地的帐篷了,我加快了脚步。一个健壮的攀登者在我前方慢慢地攀登着这个长坡,当我靠近他时,他很绅士地让在一旁,让我超越过去。我超过他并对他说:“thank you”。他一把摘掉蒙着脸的围巾喊到:“李勇!”

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汪嘉老师。哈哈,大家拥抱祝福,汪嘉老师说他的氧气用完了。我问他有分流器吗?这样我们可以共用我这瓶氧气,我的还可以供两个人同时用3个多小时呢。汪嘉老师说不用了,有人正给他送下来。一抬头,一个他的学生正拎着瓶氧气送下来。于是告别汪嘉老师继续攀登。

  到达8400的突击营地,我发现我们的营地居然还没建好,等我的协作洛琼达到后,我们开始搭自己的帐篷。

等我们安顿下来,才发现我基本没啥食物了,7900营地慷慨过头了,一不留神就把粮食分给同伴太多了。烧了些开水,简单的吃了写东西就躺下休息,养精蓄锐,准备凌晨出发去冲击顶峰。

▲ C3-C4 攀登 海拔8400米背景为章子峰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我和洛琼计算了半天攀登时间,制定我们的攀登计划。参考新疆队的例子,他们夜里11点出发,登顶最快的为早上6:10,但天还没亮,必须在上面等待日出,才好拍摄照片。所以我们计划北京时间凌晨1:30出发,而队里通知我们当地时间1:00出发,也就是北京时间的3:30左右。那样的话,加7个小时,应该在11点左右登顶。但我和洛琼担心那样的话阳光太强了,会晒得人很难受。于是决定在北京时间的凌晨0:30起来烧水做饭,1:30出发,计划8:30登顶;把我们的决定通知了大本营,大本营嘱咐我们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允许我们自主决定自己的攀登计划。

于是我把手表的闹铃调好,再戴上氧气面罩睡下了,我不知道洛琼怎么样,反正我是睡不着,4月3日离开成都开始登山活动以来,所有的一切将在几小时后得到结果。冲顶前的兴奋是无法抑制的,只能是半睡半醒地闭目养神。

结果不用闹钟响,夜里22:00点以后,就不断的有队伍经过我的帐篷向顶峰攀登。我们的帐篷扎在上山的路旁不到一米距离,每当有人经过,我总忍不住好奇,拉开帐篷门看看是谁。这样折腾到北京时间的23:40,我和洛琼都起来了,反正也无法入睡,干脆起来烧水喝茶吧。

我和洛琼在帐篷里喝着水,聊着天,等待着出发时间的到来。穿着高山靴的脚有点发冷,我用睡袋连高山靴一起把它捂起来,但一点用也没有,我只穿了一双羊绒的高山袜,那是哥们张少宏送的。并没有按传统经验那样穿两双袜,因为这几天的攀登中,我都只穿的普通的CoolMax的登山袜,但每天都热得够呛。一天攀登下来,袜子都是湿的。还好高山靴的内靴和它的双层鞋垫,很短时间就可以晾干,这到是让我对自己这双高山靴满意的地方。

着装的时候考虑再三,上衣穿了少宏送的那套登山用内衣,加了件TNF的薄甲克,下装穿的普通的CoolMax的排汗内衣,加一条薄抓绒裤,没敢穿少宏送的那条保暖内裤,怕太热。再在外面穿上TNF的联体羽绒服就OK了。手套戴的是队上发的Hestra分指手套,虽然不是羽绒的,但在前几天的攀登中感觉很舒服,又防水又保暖,夏尔巴人对这手套也是赞赏有加,把少宏送的TNF的并指羽绒手套放在背包里备用。把打劫帽也放进背包里,以备风太大的时候使用。

营地已经没有食物了,吃了些巧克力,这东西在8400的高度已经冻得象石头一样了,气象信息通报说今天天气非常好,晚上的温度为零下23度,我也没办法测,因为我的登山表一离开我的体温,一分钟就冻得不供电不工作了。

其实在这个高度温度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装备都可以抵御-45度左右的低温,最担心的是风速,风速过大的话,它会不停的把你身体的热带走,同样的温度下强风会很快让人冻伤甚至死亡。还好外面的风速很小,也没有降雪,能见度极好,简直是难得的好天气。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大本营和绒布寺的灯光。

如今我们已在海拔8400米的高度,大多的云层都在我们脚下的位置。在我们的头顶上,天空应该有的星星都毫无遮拦的展现在你的头顶,是那样的壮丽与震撼。在这样的高度,夜晚是不会完全黑暗的,而是笼罩在一片幽幽的蓝色光芒中。这片蓝一直往上延申,并逐渐加深。你会感受到那不是黑暗,而是无尽的深邃……

▲ AC 营地(C4) 海拔8400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从AC 营地(C4)海拔8400米 望卓奥友方向 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AC 营地(C4) 海拔8400米背景为卓奥友峰 海拔8201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C3 营地 海拔8400米背景为近在咫尺的顶峰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凌晨1点多,我听到帐篷外有动静,打开门一看,一个夏尔巴猫在我的外帐休息。十多分钟过去了,他一直没走,这很奇怪。我问他怎么了?他问:你什么时候出发?!我说还有半小时左右。他说他头很痛,等我走后,能不能在我帐篷里睡一个小时?

这当然没问题。我们帐篷里有5瓶氧气,出发攀登的时候我和洛琼会各自带走2瓶。留下一个氧气瓶在帐篷里作为下撤应急备用的。我告诉他,如果他需要的话,可以带走这瓶氧气也没什么关系,他感激得不停向我们致谢。

我的氧气应该够我攀登并下撤到更低的营地了。就算不够,我们队还在这个营地储备了大量的氧气瓶,有100多瓶。而我们第一组只用得了50多瓶,所以并不担心,希望他好运。

而今年在海拔8300和7790营地,已经有两人死亡,具体原因不清楚。另在海拔8680米的第二台阶,也死亡两人,听说是日本队的。海拔7790那个就死在中国队的帐篷里,穿戴整齐的装备,背负着登山包,就这样趴在帐篷里死掉了。在这个高度上,帮一个人,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但却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时间快到凌晨1:30了,即将开始我们的冲顶之旅,成败就在这最后几小时了。

▲ 罹难者 海拔86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出发,顶峰

16

2007年5月21日

凌晨1:30,我们离开海拔8400米的AC营地(AC,C4),开始向顶峰发起冲击。星空下可看见珠峰巨大的剪影上,许多头灯在移动,如同萤火虫在攀爬通天塔。向下看,30多公里外的大本营灯火通明,各冲顶队的后方人员都守侯在电台前,紧张而兴奋地关注着自己攀登队员的情况。

按队里的计划,早上起来,身体还未活动开,容易疲劳和冻伤。所以出发的时候让我们把氧气的流量开到最大4,让身体尽快进入运动状态。白天的时候观察过这条攀登路线,我们要从营地一直攀登到珠峰的东山脊上,然后沿着山脊攀登。由于有充足的氧气,攀登起来也不觉得累,一口气就攀登到了山脊上,中途连续超过许多老外。

上到东山脊,把氧气流量调节到2。接下来的路程是沿着刀片状山脊向上攀登,山脊在范围有限的头灯灯光照射下,显得有些凶险。两侧的悬崖都隐没在黑暗中,不知道到底有多陡峭。

山脊的左侧就是尼泊尔了,可以看到尼泊尔一侧的云层里闪电不断,不是象树枝那种,而是整个云层不停的闪烁着红色或黄色的光芒,像什么灵兽在云层里穿梭。而所有云层的高度都在我们脚下,而由于空气稀薄,完全听不到雷声,四周寂静无声。上方则是明亮的星空,有点象夜航的飞机飞越雷电云层上空的样子。人仿佛是悬浮在太空中的感觉,不过你是真实地站在冰雪与岩石组成的山上,可自由的环顾四周,有点魔幻的感觉。

“第二台阶”

17

▲ 第二台阶 海拔868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在珠峰的东山脊上,有三个岩石形成的台阶状地形,分别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台阶。过了第一台阶后,沿山体横切,这段路上升不多,所以不怎么累。但你必须要时刻小心,因为你现在是在珠峰那巨大的北壁顶上的悬崖边活动。如果掉下去的话,线路绳在锋利的岩石上是否可以有效的保护你,就很难说了。更何况由于高山强风的吹拂,线路绳有许多地方在岩石上已经严重磨损,只剩一半的绳芯了。过了这段,继续攀登就来到了位于海拔8680米,著名的“第二台阶”下。

第二台阶是传说中攀登珠峰最难的一段。它大体分两个部分,下面半段是一块巨大的岩石,中间裂了大约40厘米的一条缝,可看到上面,人无法通过,你要从巨石的旁边绕过并爬上去。右边巨石下是一个斜的三角形的大石,两者之间有点积雪,需要从这利用线路绳爬上它并左转继续攀登。上去后有大约10米来长的狭窄坡,宽度仅能容一人站立。

再上面半段就是“中国梯子”,那是一段近乎垂直的陡峭岩壁。以前中国队在此架设了一部铝合金梯子,故此得名“中国梯子”。而今年我队在它旁边也架设了一部新的铝梯,现在有两个梯子固定在岩石上,别以为有梯子就很轻松了,等爬到梯子尽头的时候,需要离开梯子然后在垂直的岩石上横切一段过去,然后才能翻过这第二台阶。而你一低头,头灯灯光下你的氧气面罩及厚厚的羽绒服会挡住你的视线,不得不侧头去确认笨拙的高山靴下冰爪前齿,是否可靠的插进了岩石的缝隙或突起点。

所以这段路最耗时间,不得不在此排队等候你前面的人一个个通过。要是前面多几个没什么攀岩能力的,或是体力欠佳的,你就在后面哭去吧。这儿海拔8700米左右,许多人都是因为在此等待而被冻伤的。而今年不幸身亡的两个攀登者,也是在此由于操作失误,摔落悬崖,当场毙命。

  由于在攀登前,汪嘉老师就提醒过我:当你开始冲顶的时候,尽量超越你前面的人,这样可以避免被堵在第二台阶。我也是照这样去做的,离开AC营地后,只要前面有灯光,我都无一例外地全部超越他们。

我运气还不错,现在第二台阶只有三个人。前两个很快就通过了,第三个笨蛋是个亚洲人,估计是韩国或日本的。我看他开始横切了,于是我开始爬梯子。等我爬到头的时候,他又死活横移不过去了,想回到梯子上来。我又不得不下撤,给他让出一块地盘来。

他又尝试了两次,终于过去了。在头灯的灯光下,我看到他居然没戴氧气面罩——无氧攀登者!!!心中的敬仰如涛涛江水,所以心甘情愿地在后面耐心等待。这哥们翻过去之后,锁和上升器又卡压在锚点下的一堆线路绳里,纠缠不清,弄了半天,我又继续耐心等候。他在那解了半天,最后居然把保护器全部都解了,我好心的提醒他小心!你在违操作,必须确保至少有一个确保点!不知道是没听到还是什么,他完全没回应。没关系,无氧攀登者嘛,牛人,值得佩服。

等我翻过第二台阶时,发现他正坐在平台上喘气,发出有节奏的“噗——噗——”声,象什么电控阀门开闭的声音。仔细一看,这家伙的鼻子上有两根细小的透明管子!!,MMD,一种新式的供氧系统吧!!害老子滔滔江水地崇拜了半天。

▲ 通过第二台阶 海拔868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吸烟有害健康 海拔8700米背景第三台阶及顶峰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金字塔雪坡 回望东山脊最后的冲刺 海拔88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登顶

18

过了第二台阶,我和洛琼商量:怎么天还这么黑?我们已经到海拔8750左右的高度了啊,如果我们登顶太早的话,在峰顶傻等太阳出来会很危险,有可能会冻伤。在过了第一台阶后我就有这个担心,可洛琼说通过第二台阶的时候需要很多时间。但现在,我们很快就过了第二台阶,天空还没有一丝要亮起来的意思。

在换氧气瓶的“冰蘑菇”旁,我们坐下来商量着,洛琼心里也没有底了:也许我们是出发太早了吧?!还是跑得太快了?!我们都是第一次啊,没经验。从这个地方,我们会把刚才攀登用的氧气瓶留下,换上一瓶新的氧气瓶,然后去冲击顶峰。在下撤回来的时候,再使用这半瓶氧气下山。

各自从自己的背包里拿出新的氧气瓶,换好氧气瓶后,并没有戴上氧气面罩,而是仔细的确认氧气阀门是关闭好了的。然后从怀里掏出香烟,我和洛琼美美的吸着烟,在这海拔8800米左右的地方,能想着吸烟的人估计也只有我俩这样的疯子吧。

过了一会,有人到了这个地方,坐在我们旁边,沉重的呼吸着。他正打算换氧气瓶,忽然发现我们俩在盯着他,嘴上叼着烟正吸得开心。他楞了一会,然后就呜哇呜哇的吼起来!哈哈哈,在周围堆放的都是氧气瓶的地方,两个二货坐那儿吸烟,画面的确够二。

我们离开这个堆满氧气瓶的地方,决定慢慢攀登吧。只要在运动,那怕没那么激烈,被冻伤的可能就小很多。就这样慢慢地攀登着,第三台阶出现在眼前。

汪嘉老师的队伍已经过了第三台阶,一条由头灯组成的长龙就在前面的顶峰那金字塔般的雪坡上攀登。我以为是从这直直攀上金字塔就登顶了,一看这距离心想最多四十分钟左右就可以登顶了啊。回头看看东方的地平线,一道蓝色的亮线水平的分开天地,但太阳好象还没有探头的意思啊。

当攀登到雪坡顶端附近才发现线路绳开始向右边横切,原来登顶的线路不在这边。绕过去后就来到了珠峰的北面,也就是正对着大本营的这边。中绒布冰川的雪盆,就在距离我们大约3000米的脚下。从这再向上攀登,很快就站在了顶峰的雪脊上。翻过一个小坡,就看到汪嘉老师及他们的队员正站在顶峰上庆祝登顶。

7:10 当我站在已经挂满经幡和龙达的峰顶时,心情还是有些激动。旺加老师队的范范,大刘,李向平,阿南也在峰顶,相互祝福着。摸出象宝贝一样贴在内衣口袋里的电话,想对老大说,谢谢老大,谢谢老大帮助我站在了世界的最高点…… 还有好多想说的话。可一打开手机,居然没信号!不是说中国移动什么什么从珠峰峰顶到西沙群岛都有信号覆盖吗?!骗人!

环顾四周,云海和群山都在比你低的地方,这是世界第三极,地球上最高的地方。我终于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我的好朋友们,感谢珠穆朗玛给我如此好的天气和机会让我能够亲近她……

▲ 第三台阶 和最后的“金字塔”雪坡 海拔8800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金字塔雪坡 最后的冲刺 海拔88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最后的一段,海拔8800上去就到顶啦,脚下则是近3000米高的悬崖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顶峰回望东山脊 海拔8848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顶峰 海拔8848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登顶 独步苍茫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8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登顶 独步苍茫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8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登顶 独步苍茫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8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登顶 独步苍茫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8米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下撤垭口为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下撤

19

在峰顶停留了一会,登顶的人陆续多起来,狭小的峰顶快人满为患了,于是开始下撤。还记得最后登顶前那段暴露感极强的3000米高的大悬崖么?上山的时候是面对岩壁往上攀登,下山的时候,眼前就是高得让人目眩的大悬崖。许多人会被这段路吓到,以至于不敢下撤。

7:40我开始下撤,兴奋过后的感觉是:肚子饿了。攀登用了5小时左右登顶。很快就回到了海拔8400米的AC营地,烧了一锅水,把最后的一袋体动力调制好,补充点能量再继续下撤吧。

刚喝了没几口,帐篷外有人大叫:老独,老独在哪儿?!我探头一看,原来是大刘下来了。

“渴死了,有喝的么?”大刘问到

“刚烧好”我把盆递出去了,然后就传来大刘痛饮的声音。

“给我留点啊!”已经晚了,一个空盆递了回来....

唉,我最后的能量啊。又烧了一壶水,然后继续下撤吧。

中途我没再作停留,跨过海拔7900米和7500米的营地,直接来到了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Discovery的摄制组在这个营地,我们的应急医疗站也在这个营地。去要了1块能量棒,然后继续下撤。

下午16:00左右,我回到了海拔6400米的ABC营地,营地里到处都是鼓掌祝贺的人群。汪嘉老师的工作人员也来祝贺,有吃的么?我都快饿扁了,有有有,想吃点啥?!回锅肉炒饭!

在ABC营地,得知“老大”已在赶来大本营接我的路上了。明天将到达大本营。于是我决定明天就返回到大本营去。

2007年5月22日

我在大本营和前来接我的老大及朋友们汇合。由于部分朋友有高原反应,于是当天我们就回到了日喀则。至此珠峰攀登完满结束。

5月23日到达拉萨,在拉萨停留了1日。采购和补充装备及物资后,5月25日我带领老大及来接我的朋友们进入了可可西里无人区,去寻找格拉丹东冰川上真正的长江源头,然后从无人区穿越到阿尔金保护区进入新疆……

再次回到有人烟的地方已经是20多天以后了。

▲ 珠峰大本营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夏尔巴厨师长/老大/独步苍茫在大本营合影(海拔52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洛琼/独步苍茫搭档合影 大本营(海拔5200)图片来源 独步苍茫

番外篇

20

许多朋友都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我想登山,但我不知道我的能力是否够啊”

如何评估自我的登山能力?

个人认为:登山的能力主要由 生理状况、体能、技术、经验这几部分组成的。经验则是以上能力的综合实战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如何来评估自我的登山能力呢?

一:生理状况

体检及专业的运动评估检查都能为你提供身体的情况。如果有某些严重的疾病或缺陷,如心脑血管等循环系统疾病、贫血、呼吸系统或其他不适合去做高强度运动的疾病或缺陷,则不应该去尝试登山;或者应该先治疗康复后再考虑去尝试登山。

二:体能状况

体能是技术的基础,是需要你日积月累地持久训练才能得到的,如何评估自己现在的体能是否够呢?我是这样来评估的:

以珠峰为例:

从海拔6400-海拔8848 一共5天,每天垂直攀升高差大约500米,折合楼层大约是160层楼;所以你可以尝试在家负重20-25Kg爬160层楼,连续一周。

如果你能轻松完成,则表示你的体能可以应付连续一周的攀登。

当然,你会提问:高海拔体能会大打折扣啊,是的没错,现在你可以继续假设你的体能会打6折:

那意味着你需要在家负重20-25Kg、每天爬270层楼,连续一周。

这样的假设比较合理吧?!登山是需要毅力与激情。但如果你在平原地方都无法完成上述基本体能需求,换句话说就是在低海拔你都无法一天爬500米高,难道在高海拔低氧低压环境,你期望的是小宇宙突然爆发?

这样自测后,你就知道你的体能是否足够,如果不达标,埋头苦练去吧。

三:技术水平

通过资料收集,可以了解到你计划攀登的山峰的技术信息:是体能型?技术型?冰雪?岩石?混合?攀冰难度等级?攀岩难度等级?然后你比对自己的目前技术水平,以及以往攀登过类似山峰的经验。就能做出大概的评估。

登山是一个包含了许多因素的运动:科学的训练,严谨的计划,认真规范的执行。你才能收获到攀登的乐趣。否则,你也许体验到的只有艰苦的被虐、体能透支的疲惫,被困、受伤甚至是生命的危险。

好友苏拉的名言:心中有数再出发!

祝各位小伙伴安全开心地享受户外运动

(全文完)

本文链接:https://www.yangzhibaike.com/post/25796.html

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请发表您的评论